欧美久久一/一级**色/无遮无挡试看120秒动态图/韩剧热播网 - 一女三黑人4p免费视频

每日經濟新聞
專欄

每經網首頁 > 專欄 > 正文

賴德勝 陳建偉 :開發新人口紅利 助力“十二五”發展

2011-04-29 01:46:02

賴德勝  陳建偉   

  國家統計局4月28日公布的《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14歲以下的人口為2.2246億人,占總人口的16.6%;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7765億人,占13.26%;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188億人,占8.87%。進一步對比2000年的人口數據來看,中國人口的年齡結構出現了值得關注的變化。

    一是少兒人口  (14歲及以下人口)規模和比重逐年降低。據統計,2000年少兒人口2.8979億人,占總人口比重為22.9%,少兒撫養比(0~14歲人口與15~64歲人口比值,表示100個勞動年齡人口要負擔的少兒數)為32.6%。十年間少兒人口規模減少0.67億人,人口比重下降6.29個百分點,少兒撫養比下降8.4個百分點。

    二是老年人口規模和比重逐年增加。統計資料顯示,2000年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0.88億人,占總人口比重的7%,老年撫養比(65歲及以上人口與15~64歲人口比值,表示100個勞動年齡人口要負擔的老年人數)為9.9%。十年間老年人口規模增加0.3億人,老年人口比重上升4.4個百分點,老年撫養比上升2個百分點。

    以上兩點趨勢清晰地表明,盡管我國勞動人口的總撫養比(少兒撫養比與老年撫養比之和)依然處于50%以下的水平,2010年為34.2%,但是我國人口結構的老齡化趨勢非常明顯。如果按照65歲以上人口比重7%的老齡化社會劃分標準,我國早已經進入老齡化時代。從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來看,經濟發展過程中,人口轉變帶來的年齡結構變化具有長期性和趨勢性。隨著我國老年人口的持續增加,少兒人口的逐漸減少,經濟中勞動人口不斷下降,我國可能提前進入未富先老的社會。

    26日,胡錦濤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和完善現行生育政策,切實穩定低生育水平。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的生育政策不會有大的改變,少兒人口比重逐漸下降的趨勢不會發生變化。這意味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所依賴的人口紅利將逐漸消失。人口紅利的消失給我國經濟發展前景提出了新的挑戰,特別是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處于關鍵階段的當下,如何應對這一挑戰、挖掘新的人口紅利,應該成為決策者和社會各界需要關注的話題。區別于以往依靠豐富廉價的勞動力發展經濟的舊“人口紅利”,新“人口紅利”主要是依靠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生產率來實現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那么,應當如何挖掘新的“人口紅利”呢?

    首先是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當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經成為各級政府的重點工作。不久前公布的“十二五”規劃,更是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口紅利的消失,意味著人口結構中投入生產的勞動者比例下降,勞動者負擔上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實現經濟集約型增長、勞動者生產效率提高的關鍵途徑,也是統籌解決經濟發展和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重要節點。

    其次是要促進人力資本開發與投資。據此次普查的初步數據顯示,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為14032人。這表明近年來我國教育發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已經為國民經濟長期發展積累了大量的人力資本。對人力資本存量的開發很重要,因為它是開發新“人口紅利”的主要形式。胡錦濤總書記強調要加強人力資源開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時,也要強調繼續加大人力資本投資的重要性,這是為經濟發展源源不斷注入新活力的重要保證。

    最后是要加強勞動力市場制度建設。勞動力市場制度是一系列保障勞動者自由流動、公平就業與體面就業、保障勞動者就業權益以及社會養老、醫療等保險制度的統稱。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經驗顯示,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達到一定階段以后,保護勞動者權益是緩解社會矛盾、實現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手段。特別是社會進入老齡化階段以后,養老、醫療等社保制度建設更是關系到國家長期發展的重大問題。目前,我國的勞動力市場制度還不夠完善,對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保護力度還有待加強,勞動者工資待遇還比較低。這不僅不利于勞動者自身進行人力資本投資,也不利于提高社會消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此,必須完善勞動力市場制度,切實保護勞動者就業權益和體面就業,讓勞動者更有尊嚴地勞動。

    (賴德勝系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院長、教授;陳建偉系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博士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