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久久一/一级**色/无遮无挡试看120秒动态图/韩剧热播网 - 一女三黑人4p免费视频

每日經濟新聞
更多

每經網首頁 > 更多 > 正文

面臨生死大限 魯粵兩省小地煉“冰火兩重天”

2011-05-05 01:33:16

每經記者  喻春來  發自北京

    國家發改委日前公布新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規定,2013年底前將淘汰200萬噸/年及以下、限制新建1000萬噸/年以下常減壓煉油裝置。作為地煉集中的山東和廣東地區,當地的小煉廠將面臨生死大限。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日前調查獲悉,廣東地區只有約17家地煉廠,其煉油產能到2013年很難達到發改委的門檻要求,將面臨整體出局的危險。不過,全國地方煉廠數量最多、最為集中的山東,通過近幾年的產能擴張,當地數家地煉已達到發改委的要求,在大限之前,另一些地煉還在抓住最后時間擴能。

    不過,業內分析人士擔心,相關政策實施多年,一直沒有強制淘汰,部分地煉鉆各種政策空子,而地方政府出于GDP的考慮,也會為一些地煉開綠燈,這將影響到政策的實施。

廣東地煉恐整體淘汰

    據息旺能源分析師李莉介紹,廣東地煉目前約有17家,主要集中在東莞、江門、佛山等珠江流域地區,大多是年產能集中在50萬~60萬噸的民營企業,整體的年產能只有1200萬~1300萬噸。

    佛山三水三泰一位管理人士表示,該煉廠年產能只有50萬~60萬噸,盡管這幾年一直有類似政策出臺,但企業目前還不擔心,也沒有考慮兩年后淘汰這回事。

    “廣東地煉的心態與山東是不同的,由于大限未到,只看短期效益,很少考慮長遠發展,多為當下生存掙錢。這樣一來,兩年后將面臨全部被淘汰的可能。”李莉表示。

    據統計,近兩年來廣東地煉的平均開工率只有10%~15%。李莉還說,上游資源少,開工率低,經營很難,廣東小煉廠只顧生存難論發展。

    分析人士指出,僅靠單一煉油產品線的廣東小煉廠,如今面臨嚴峻的成本壓力和市場壓力,很難有能力擴能。

山東地煉忙于擴能

    山東地煉的情況與廣東大不相同。息旺能源監測發現,全國符合條件、可以繼續保留的常減壓裝置能力的地煉約有7家,產能總計在2250萬噸/年。其中,除新海石化和寶塔石化,其余地方煉廠均位于山東地區。

    “這主要是近幾年山東地煉不斷擴張產能的結果,以達到國家不斷提高的產業門檻限制。”山東一家地煉有關人士表示。

    據卓創資訊統計,山東地煉有40家左右,其中產能超過200萬噸/年的接近10家。

    山東地煉將在2011年投產的項目,包括華星石化600萬噸/年常減壓裝置,正和集團500萬噸/年常減壓裝置,東明石化一套600萬噸/年常減壓裝置。屆時,這三家煉廠一次加工能力將分別躍升至850萬噸/年、800萬噸/年和1150萬噸/年。而千萬噸級煉油項目,以往只是中石油、中石化這樣的石化巨頭才有。

多種手段規避政策

息旺能源統計,2010年底地方煉廠總煉油能力高達1.1億噸/年,其中大部分煉廠的總煉油能力在200萬噸/年以內,而單套常減壓能力在200萬噸/年以下規模的加工能力,更是占到地煉總煉油能力的80%上下,理論上80%的地煉常減壓裝置面臨淘汰。

    2009年,國家曾出臺多個政策加快淘汰100萬噸/年及以下的煉油裝置,而此次的目標已升級到200萬噸。不過,從以往政策實施看,此次更多是市場經濟的淘汰,并沒有一個專門的政府部門來實施此項政策。

    在嚴厲的新政策下,也并非沒有規避操作的空間。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政策限制的常減壓項目,對于瀝青項目等都沒有限制,如果以這些名義上報申請,通過審批的可能性非常大。

    此外,出于當地GDP的考慮,地方政府也會對未達政策要求的項目亮起綠燈。這也就是2005年出臺的政策同樣限制800萬噸/年的常減壓新建項目,但還是不斷有800萬噸/年以內的項目通過審批的原因。

    佛山三水三泰有關人士說:“佛山當地有5家地煉,加起來產能就超過200萬噸,如果到時淘汰壓力太大,5家地煉可以合并。目前,5家地煉的老板正就合并正在一起磋商。”

    不過,李莉認為,新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并非一紙空文,如果屆時國家通過信貸、環保等各方面綜合整治,淘汰的執行力度將大大強化。

新聞透視

山東地煉盲目擴能存隱憂

每經記者  李澤民  發自北京

    隨著國家逐步淘汰落后煉油廠,山東地方煉油企業開始為如何“活下去”而思慮。

    5月份以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多方了解到,山東省地煉企業正在面臨淘汰的壓力,絕大多數企業開始擴大規模,通過擴張規避國家的淘汰政策。

    業內人士分析,對于近八成的地煉企業而言,這不啻為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很多企業將達不到這樣的標準,因而將被淘汰。5月4日,山東省一家煉油企業的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很多人說地煉廠要淘汰了,其實都已發展壯大了,現在產能在200萬噸以下的企業基本沒有了。”

    國家發改委產業結構目錄中所提規定對原先產能偏小的地煉企業來說,無疑是一種“倒逼”之舉。“經營多少年,廠子不可能一下子就因這個規定而垮了,所以方法就是大量上設備。”前述煉油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如果產能在200萬噸之下,就想方設法讓產能提上去,當然有些實力不強的地煉企業將會被兼并重組。

    在山東地煉行業摸爬滾打十余年的這位負責人表示,規避國家淘汰政策的地煉廠,不在少數,如今200萬噸之下的企業基本沒有了。

    為避免被淘汰而盲目上馬煉油設備,但不可避免的問題是,因為原料供應緊張,這些設備不得不暫時“閑置”。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早前停產20多天的山東石大科技集團,已逐漸恢復開工。然而仍在“貓冬”的地煉企業不在少數。如山東利津石油化工廠有限公司、山東海科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等,煉油能力早已突破200萬噸。

    前述負責人指出,“有錢賺我就開著,沒錢賺我就停著。反正只要設備具有足夠的產能,就不怕被淘汰出局。”

    擴產步伐進行到5月,其后續“吃不飽”的狀況比比皆是。公開的數據顯示,2011年一季度,我國最主要的民營煉油群體——山東民營煉廠,平均開工率為44.3%,而到4月中旬開工率降至38.2%。

    通過擴能或可免于淘汰的地煉企業,在原料成本不斷高企之下,不得不選擇停工檢修。而如此一停,帶來的卻是整個成品油市場供需的逐漸失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