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07 01:21:31
地方融資平臺貸款問題一直是中國經濟的暗傷。
端午節前,央行發布的一則報告再次引發各界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央行調查結果表明,2010年年末,各地區政府融資平臺貸款占當地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的比例基本不超過30%。
根據央行報告測算,2010年年底地方融資平臺貸款余額逾14萬億元,遠超出市場人士的預測。
不過,部分分析人士表示,不能簡單地以30%計算融資平臺貸款余額,2010年底融資平臺貸款余額可能在9萬億~10萬億元,2011年一季度可能有輕微下降。
規模或在10萬億央行調查結果表明,2010年年末,各地區政府融資平臺貸款占當地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的比例基本不超過30%。與上年末相比,2010年年末多省市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增速回落明顯,由50%以上降至20%以下。
有媒體報道,將去年的人民幣貸款余額乘以30%,即48萬億乘以30%,認為央行所指的平臺貸款余額約為14.4萬億元。
而中投證券分析師張鐳在其報告中稱,上述算法得出的數字是對后文各地占比均不超過30%的總結,而不是對總體占比的表述。根據之前的報道和數據來看,平臺貸余額應該在10萬億元左右,現金流半覆蓋和無覆蓋的占20%左右。
中銀國際的觀點也認為,不能簡單地以30%計算融資平臺貸款的余額,各地方政府的融資平臺貸款占比也千差萬別;此外,央行的統計口徑可能也較市場以前的表述更寬泛。估計2010年底融資平臺貸款余額可能在9萬億~10萬億元水平,2011年一季度可能有輕微下降。
第一創業證券認為,很多平臺貸款都已經被轉成,或者正在被轉成公司類貸款,實際沒有償付能力的平臺貸款遠不足2萬億元。該機構測算,銀行體系內部大約1.2萬億~1.8萬億元可能需要剝離,再剔除掉三大政策性銀行的份額,預計其中只有約0.7萬億~1.1萬億需要普通商業銀行剝離。
償債能力看“地價”國務院于2010年6月10日下發的《關于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對地方融資平臺債務進行了分類:融資平臺公司因承擔公益性項目建設舉借、主要依靠財政性資金償還的債務;融資平臺公司因承擔公益性項目建設舉借、項目本身有穩定經營性收入并主要依靠自身收益償還的債務;融資平臺公司因承擔非公益性項目建設舉借的債務。
央行在 《2010年區域金融運行報告》中稱,按照國務院文件規定,依靠財政性資金償債的公益性項目融資平臺公司得到重點清理規范,貸款平穩收縮。
“由于平臺貸款普遍額度大、期限長,用途監督存在一定困難,信用風險仍需予以關注。另外,部分平臺運作機制不健全,缺乏可持續發展能力,自身風險也不容忽視。”央行稱。
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付立春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基礎建設是地方融資平臺重要的投資領域,其投資的回收期比較長,出現壞賬的時間也會更長一些,可能在5年,甚至10年或更長的時間。
中銀國際認為,未來平臺貸款的償債能力,首先取決于投資項目的運營效益,因為公路等基礎設施及園區是主要投資項目,而這些項目的盈利更多取決于宏觀經濟的發展,因此風險將更多地取決于各地經濟的發展。
此外,融資平臺公益性項目的償債能力,則取決于地方財政實力。而地方財政實力部分由稅收決定,部分受土地出讓金收入的影響。考慮到大多數貸款是以土地房屋為抵押品,因此,房地產,特別是土地交易和價值對整體還債能力也有較大的影響。
處理方法值得商榷據央行對2008年以來全國各地區政府融資平臺貸款情況的專項調查,截至2010年年末,全國共有地方政府融資平臺1萬余家,較2008年年末增長25%以上。其中,縣級 (含縣級市)平臺約占70%,而政策性銀行是西部地區平臺貸款的主力。
此前,媒體援引財政部相關信息稱,有關部門正在考慮建立幾個專門的公司來接手地方融資平臺債務,并研究省市級地方政府發債的改革事宜。
“建立資產管理公司或者發債都是可行的,但是造成地方融資平臺債務混亂,地方政府的責任是回避不開的。有些地方政府明知財政收入不行,但仍然追求在任期內的短期投機,將債務遺留下來,如果沒有建立很好的財政約束體制,之前的責任不予追究的話,這些方案都只能治標不治本。”付立春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