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25 01:37:58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楊珺 發自成都
每經記者 楊珺 發自成都
因連續3年虧損,并于2005年從上證所主板退市的中川國際,昨日(2月24日)在西南聯交所發布公告急尋重組方。
這家1980年就成立的國營公司早已資不抵債。2005年,該公司從主板退出進入三板后,連續8年營業利潤虧損,如今負債達到10億元。
按照中川國際控股股東四川國投的要求,重組方須向中川國際注入3億元凈資產,年利潤不低于3000萬元。此外,四川國投要求,重組后,中川國際現有的債務須得到清償,現有債權按一定比例得到實現。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目前中川國際的三板“殼資源”已不具備太高價值,其股東背景或許是此次重組的重要籌碼。
命途多舛
作為A股老牌上市公司,中川國際成立初期數年內業績良好,于1994年在A股成功上市。不過經營不到兩年,由于承建的烏干達歐文電站被業主終止而導致巨額損失,中川國際盈利隨之變為負值。此后,該公司經營狀況持續惡化,1998年不得不尋求對外重組。
彼時,四川國投將其持有的51.1%中川股份以1.41億元的價格轉讓給深圳通富達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圳通富達),中川將賬面價值合計1.41億元的飯店、設備等資產轉讓給四川國投。同時,深圳通富達將其全資子公司河南四通電力設備公司 (以下簡稱河南四通)97%的股權以1.66億元的價格轉讓給中川。
這次重組讓中川國際雪上加霜。2002年,中川國際發布公告稱,河南四通董事長趙國珍違規以河南四通電力設備公司名義,為河南葛天集團和河南佳和高科公司共計7150萬元貸款提供擔保。此外,河南葛天集團及其關聯公司通過購銷業務往來及借款的方式,占用河南四通資金共計2.265億元。趙國珍還在未履行正常程序的情況下,以河南四通的土地為該公司3000萬元貸款授信額度提供抵押。
為此,四通電力對4家關聯公司共14753.53萬元應收款作全額計提壞賬準備,并導致中川國際2003年出現了2.37億元的巨額虧損,陷入資不抵債的境地。
遭遇債務黑洞的中川國際元氣大傷,連續3年虧損,于2005年9月16日終止在上證所主板上市。
攜10億債務尋求重組方
根據萬得提供的數據,2010年~2012年期間,中川國際營業利潤均為虧損。2013年上半年營業利潤仍為虧損496萬元,營業收入也僅為733萬元;公司負債從2008年的7億元增加至2013年6月30日的10.09億元。
不過,即使是在嚴重資不抵債的情況下,中川國際也并未實施破產清算。根據西南聯交所的公告,四川國投仍希望通過重組來盤活中川國際。
記者無法通過網絡查詢到中川國際的官方網站,多次撥打其董秘辦電話均無人接聽,不過公開資料顯示,今年2月11日,中川國際發布了招聘信息,招聘會計主管、機修工、項目主管助理等職務。
對于中川國際債務問題,西南聯交所相關人員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并不清楚具體的財務問題,一切以公司公告為準,“當然它最大的債權人還是控股股東四川國投”。
根據四川國投的要求,重組方持續經營3年以上,最近兩個會計年度凈利潤均為正數,且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凈利潤累計超過人民幣5000萬元;重組方須承諾向中川國際注入3億元凈資產,年利潤不低于3000萬元。
此外,在“重組方對中川國際實施重組應達到的基本效果”一項,四川國投要求,中川國際現有的債務得到清償,現有的債權按一定比例得到實現。
“這項要求確實是比較高的,意味著重組方要有能力償還目前中川國際的10億元債務。”一位對資本市場較為熟悉的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尋求重組方的公司可能有兩種情況,一是它的殼資源很有價值,希望賣殼注入新資產,二是它本身有一定背景,但是經營狀況不好,大股東不愿放下身段,而是用背景吸引重組方。”
上述人士表示,目前三板的殼資源本身并不具備較大價值。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