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4-06-20 02:33:28
只要上市公司有信用,高管與投資者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具有成長性,就是好公司。中小板也培育出了不少行業龍頭企業,這才是中小板為數不多卻異常醒目的亮點。
每經編輯|葉檀
每經評論員 葉檀
2004年6月25日,中小板8股登陸深交所。10年來,中小板規模與融資功能發展迅速。截至今年4月30日,中小板共有719家上市公司,市場規模逐步擴大;融資規模達到7305億元,是2004年全年融資額的80倍,其中IPO融資規模4864億元,再融資規模2441億元,資源配置功能得到發揮,努力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股票總市值是2004年股票市值的91倍。
大舉再融資在近幾年表現得非常明顯。從2006年開始再融資,2007年有17家公司再融資,到2011年有80家再融資,在暫停新股發行的2013年,有115家企業再融資。從2011年以后,當年再融資金額占據了IPO金額的一半以上,說明從此時開始上市公司資金饑渴癥加劇,經營狀況開始惡化。
包括中小板在內,A股市場上市公司的公眾性大都不夠。從2004年至2013年,中小板公司合計分紅1546.98億元,占累計實現凈利潤合計額的32%??瓷先ナ莻€很喜人的數據,其實不然。按照《證券法》,上市公司公開發行股份要達到公司總股份的25%以上,上市公司公眾持股比例參照其他國際市場,不算太低。不過以公眾持股25%計,公眾股東386.745億元紅利,其他紅利回到了控股股東自己手里。當然,這只是估測數據,不爭的事實是,中小板是造富板,有1127位高管靠持股身家過億元;A股十大富豪中,有7位來自中小板。
中小板與創業板大股東是套現的生力軍。根據Wind數據,2013年兩市所有的高管減持行為共有4262次,其中有84%來自中小板和創業板公司。某些上市公司高管套現如此肆無忌憚,一些套現理由顯得荒唐可笑。
問題是,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業績到底如何?
似乎盈利能力很高。過去10年,中小板公司的平均凈利潤從2004年的0.4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1.47億元,年均增長率達15.56%,截至2013年累計實現凈利潤4895.51億元,平均每年有69%的公司業績同比增長,其中有30%的公司業績同比增長30%以上,體現出較強的盈利能力。
但能量似乎耗盡。從凈利潤看,Wind資訊的統計顯示,今年一季度,全部A股同比增長7.95%,上證A股增長7.89%,創業板增長17.58%,而中小板卻反而同比降低0.96%。據去年年報,全部A股上市公司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14.01%,上證A股增長13.51%,中小板增長6.27%,創業板增長9.94%。反映增長質量的凈資產收益率,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為13.59%,基本上與往年持平,上證A股為14.57%,中小板為9.3%,創業板的凈資產收益率(整體法)僅為8.07%。
中小板的凈資產收益率、風險、創新力與主板相比,沒有太大區隔。高新技術企業的大帽子并不能印證企業有創新能力,2010年8月1日,《新世紀》周刊報道,為了稅收優惠、政府補貼,通過中介運作高新技術企業者層出不窮。
監管層了解中小板地位尷尬,據《理財周報》報道,目前在證監會新發的10只新股名單中,聯明股份等3家公司的上市地點從深交所轉移到上證所。據稱,目前已有92家企業從深圳中小板轉至上證所主板。滬市主板出現了發行3000萬股以下的擬上市公司,深市創業板則出現了發行1億股以上的擬上市公司,愿意在中小板上市的企業越來越少。中小板很有可能最終與主板合并,事實上,目前疆界已經模糊。
未來提及A股市場成就,最好少說些融資規模,少說些套現,這是在投資者傷口上撒鹽。只要上市公司有信用,高管與投資者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具有成長性,就是好公司。從這個角度說,中小板也培育出了不少行業龍頭企業。這才是中小板為數不多卻異常醒目的亮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