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4-07-30 09:43:45
7月驕陽似火,但對于一些期貨營業部經理來說,這個7月卻異常寒冷。僅僅半年多的時間,30多家期貨營業部被關閉,占比達到了2%,這意味著30多位營業部總經理不得不另謀出路。
7月驕陽似火,但對于一些期貨營業部經理來說,這個7月卻異常寒冷。
記者統計,僅僅半年多的時間,30多家期貨營業部被關閉,占比達到了2%,這意味著30多位營業部總經理不得不另謀出路;更值得關注的是,關閉營業部的不僅是排名靠后的公司,第一梯隊的中國國際期貨也在大范圍關閉營業部。
東邊日出西邊雨。當一些公司忙于“止損”的同時,另一些公司卻正忙于“加倉”,上半年另有33家營業部公告設立。兩種背道而馳的策略并行,反映的是新競爭格局下不同公司對期貨營業部的戰術出現分歧。
中期向左,中信向右
去年以來,期貨行業不時傳出期貨營業部被裁撤的消息,加上東航期貨“零傭金”事件造成的心理沖擊,一時間業界對于期貨營業部和期貨經紀人何去何從的討論持續升溫。
但從記者的統計情況來看,期貨行業目前并未出現營業部“一邊倒”關閉的情況。一些期貨公司關閉營業部的同時,仍有一部分期貨公司在大量開設營業部,反映該行業在營業部設置方面的分歧加大。
這種分歧在中國國際期貨(下稱“中期”)和中信期貨這兩家體現得尤為典型。同樣位居行業絕對第一梯隊,中國國際期貨和中信期貨分別是傳統期貨公司和券商系期貨公司當中的佼佼者。但中期今年忙著關閉營業部,中信期貨卻忙著開設新營業部。
作為注冊資本金最高的期貨界“一哥”,中期的盈利能力在業內領先,去年共實現凈利潤1.3億元,在期貨業內排名第六。但令人意外的是,中期今年以來一舉關閉了7家營業部,其中包括廣州番禺營業部、福建福州營業部兩家位于省級城市的營業部。
與此相反,作為去年的盈利冠軍,中信期貨則在快速擴張其營業部,今年以來新開設了10家營業部,是開設營業部最多的期貨公司,營業部所在地有武漢、包頭、成都和南昌等二三線城市。
從總體數據來看,今年以來,共有18家期貨公司宣布終止運營30家期貨營業部,其中多家營業部在5、6月份密集宣布停止運營,且幾乎每個星期都有營業部關閉。據觀察,關閉營業部的公司大多盈利水平處于行業中下游水平,有9家公司凈利潤排在行業百名之后,5家公司去年出現虧損。其中,華海期貨和天鴻期貨虧損最多,分別虧損1008萬元和1355萬元。
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表示,期貨公司關閉營業部,多是出于成本的考慮。當前即便是盈利最好的期貨公司,他們的營業部也是呈現“三分天下”的格局,即只有三分之一的營業部能夠盈利,三分之一的營業部盈虧打平,剩余的三分之一虧損,“就更不要說盈利能力更弱的期貨公司了”。
與此同時,也有多家期貨公司正在不斷開疆擴土,包括中信期貨、永安期貨和銀河期貨等公司在內的13家公司,今年以來宣布新開設了33家期貨營業部。從公司的業績來看,這13家公司中有過半位于行業的前20名,且大多為券商系期貨公司;而從營業部的選址來看,新開設的營業部大多位于二三線城市,選擇在北上廣深開設新營業部的占比很小。
營業部“開張” 一年即關閉
深圳市龍崗區天安數碼創新園一號樓A1003,曾是鴻海期貨龍崗營業部的地址。精裝修的辦公室現已人去樓空,隔著玻璃門看去顯得空蕩蕩,只剩下掛在內墻上的“鴻海期貨”牌子,仍能顯示這里曾是一家期貨公司的營業部。
一位在該棟大廈工作多年的人士向記者表示,這家營業部一直比較冷清,但是沒想到兩天前整個營業部就忽然搬走了。事實上,鴻海期貨龍崗營業部設立才一年多,關門速度之快在業內屬罕見。
廣東鴻海期貨董事長李英表示,龍崗營業部設立之初是希望憑借前股東的資源優勢,在龍崗設點輻射惠州,但開業以來營業部一直處于虧損狀態。此外,由于地理位置相對偏僻,龍崗營業部在人員布局方面一直舉步維艱,“即便找到有基礎、有經驗的期貨營業部總經理人選,又往往不愿意到龍崗履職”。
盡管,每一份營業部終止公告給出的理由均是主動的“戰略調整”,但多位期貨公司高管都表示,大多數營業部都是和鴻海期貨一樣,因為虧損而不得不被動關停。中期一名副總經理就私下向記者透露,中期關閉的7家營業部此前都處于虧損狀態。
據悉,今年以來,海證期貨關閉了蕪湖和江陰兩家營業部,同時也在成都新設了一家營業部。海證期貨總經理楊海梁稱,關閉營業部的主要原因是當地市場容量有限,一直沒有找到好的營業部負責人,且沒有看到能夠減虧的跡象,才決定關閉營業部。
營業部虧損的背后,是日漸稀薄的經紀收入以及每月沉甸甸的成本支出。一位總部在廣州的期貨公司總經理表示,期貨業利潤微薄,但運營成本高,加之上半年交易所“返傭”遲緩,許多期貨公司經歷了一段苦日子,他表示,“那么多營業部關閉,是可以理解的。”
海證期貨總經理楊海梁給記者做了個測算,按最低監管要求計算,一個期貨營業部至少要配備6名工作人員,一間營業部一年運營成本大約需150萬元。一位深圳地區的期貨營業部總經理表示,一家期貨營業部往往要將保證金規模做到5000萬元到1億元左右才能盈利,而這往往需要兩年左右的時間。這意味著,在盈利之前,期貨營業部需要先燒掉300萬元左右的資金。
由于營業部成本支出相對較高,不少期貨公司寄希望于監管層能夠盡快出臺期貨輕型營業部的政策。一位總部在上海的期貨公司總經理稱,券商由于可以設置輕型營業部,一個營業部人員配置最少為3人,成本下降了不少,反而期貨營業部至少要配置6人,且前、后臺分離,“實際拉業務的就兩三人,提高了不少成本。”
不過,也有一些期貨公司高管表示,如不改變過往的盈利模式,期貨營業部的虧損不是簡單地降低成本就可以解決。中信期貨副總經理景川表示,期貨公司正在融入全國企業創新轉型的大趨勢之后,以往以中小散戶為主要盈利群體的商業模式肯定會面臨淘汰,過往采取低手續費加高返傭做大保證金規模的時代已經過去,“在互聯網金融時代,期貨營業部的通道價值正在喪失”。
券商系布局二三線城市
通過對新開設的期貨公司營業部進行分析,不難發現這些營業部大多位于二三線城市,且公司業績靠前,更明顯的是,他們大多屬于券商系期貨公司。在今年新開設的13家期貨公司營業部當中,有10家來自券商系期貨公司。
中信期貨副總經理景川表示,券商系期貨公司的慣常做法,往往是在股東券商有營業網點的城市跟進開設營業部,從而形成期貨和證券營業部互補雙贏的格局。在楊海梁看來,券商系期貨公司擴張營業部,一方面得益于公司資本實力強,具備擴充實力,另一方面則是受益于券商系的業務配套支持,可以通過券商營業部的IB業務為公司帶來較大業務增量。
券商系期貨公司的快速增長,在財務數據上反映得更為明顯。根據中期協數據,券商全資或者控股的66家期貨公司去年凈利潤合計為22.21億元,同比上漲了109.94%,凈利潤占所有期貨公司凈利總和的62.22%。
從地域分布來看,33家營業部中只有4家位于北京和上海,其余均位于二三線城市。較明顯的是,中信期貨、中投天琪期貨以及首創期貨今年都增設了武漢營業部,而永安期貨和國信期貨則一同進駐鄭州。
對于新設營業部,大多選擇在二三線城市,在景川看來,這是期貨公司經營思路轉變的體現,“過去期貨公司以散戶作為主要盈利群體,但二三線城市中小散戶不集中,企業客戶需求又不明顯,期貨公司自然沒有開設營業部的動力”。東航期貨總經理毛海東也稱,期貨公司聚焦二三線城市的主要目的還是在于產業客戶,“現在再為了散戶增設營業部不現實。”
以中信期貨增設的10家營業部為例,景川稱,增設的目的在于接近產業客戶,選址都是選在產業集中度高的二三線城市,并且未來還會在其他有足夠產業集中度的城市,布局新的營業部。景川強調,中信期貨增設營業部“不是盲目的擴張,也不是為了占地盤。”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