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21 02:17:35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張斯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張斯 發自北京
期待已久的“See計劃”終于露出真容。1月20日,樂視首次向媒體公開了超級汽車“See計劃”的具體進展,并公布了全新的LeUI系統,由UI和樂視云(Lecloud)共同打造,將貫穿汽車、手機、TV等所有樂視智能終端。
雖然樂視CEO賈躍亭未能到場,但是證實了此前關于20日發布“See計劃”的傳聞。受近期傳聞信息影響,從2014年12月24日至昨日(2015年1月20日),樂視網股價上漲已超過50%。
業內人士認為,車聯網存在很大的想象空間,汽車與多屏幕云端的鏈接,解決了信息孤島的難題,2015年將進入車聯網的爆發年。但是自主研發操作系統并非易事,99%的所謂自主研發都是基于安卓系統二次修改的。更重要的是汽車是一個需要高資金支持、高人才、高技術的行業,樂視將面臨很多挑戰。
倒逼行業改革
作為“See計劃”的第一個階段性成果,樂視向外界發布了中國第一套智能汽車UI系統——LeUIAuto版。
據介紹,LeUI系統將覆蓋汽車、手機、TV等,給用戶提供完整統一的UI操作體驗,實現無縫連接,一云多屏。
樂視相關負責人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即將發布的LeUI系統 Auto版、LeUI系統Mobile版、LeUI系統TV版等都是圍繞 “平臺+內容+終端+應用”的垂直整合樂視生態所打造的,讓不同應用場景下的智能終端都可接入LeUI系統獲取樂視生態服務,滿足樂迷生活圈中,汽車、移動、電視等智能設備能夠實現多屏無縫銜接,互聯互通。
根據此前官方透露,“See計劃”的目標是通過完全自主研發,打造最好的超級電動汽車系統,實現汽車的電動化、智能化、互聯網化。目前樂視已經在美國硅谷建立了研發團隊,并采用創新的方式進行研發。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車聯網市場中比較熱門的汽車智能系統有特斯拉汽車系統、寶馬旗下的iDrive車載娛樂系統及ConnectedDrive駕駛者輔助系統、福特的SYNC車載系統、GoogleI的AndroidAuto車載系統和蘋果CarPlay車載系統。但并沒有統一的車載系統標準,而谷歌和蘋果的真正優勢在于整個大的生態系統。
速途研究院院長丁道師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中國真正能做自主操作系統的公司幾乎沒有,如果真如樂視所說,樂視則開創了一種新的模式和思路,倒逼了行業的改革。樂視也將成為繼蘋果、谷歌之后,中國首個打通全終端UI系統的互聯網公司。
顯然,截至目前,樂視已經打通了從手機到車載端完整的生態系統,而LeUI系統則是整個樂視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一環。
據了解,該UI系統首次深度整合了地圖導航功能、獨創群組社交功能,讓駕駛者可以隨時隨地了解車況,實時進行違章查詢、車況監測、維修保養、人工服務等。同時搭配了娛樂功能與樂視網影視資源連接,真正讓汽車融入智能家庭生活。
當天發布的LeUIAuto版的Lite版本,分為平板電腦ROM版和手機APP版,并將盡快推出車載三套件。最先發布的ROM版將在樂迷論壇招募內測,于2月3日開放下載。
面臨很多挑戰
與樂視以前的理念一致,“打造讓用戶瘋狂的產品,當然還要有讓用戶瘋狂的價格。”樂視控股車聯網CEO何毅透露,“超級汽車將是雙倍性能一半甚至三分之一價格,這是樂視超級汽車的理念,每個螺絲釘都是我們自己制造。”
同時,樂視集團副董事長劉弘宣布由樂視控股投資的樂視超級汽車(中國)公司已經成立,該公司將負責樂視汽車在中國區相關業務,它與樂視網、樂視影業一樣,均是樂視控股旗下的兄弟公司。
劉弘還宣布,原英菲尼迪汽車公司中國及亞太區總經理呂征宇正式加盟樂視,擔任樂視超級汽車(中國)公司副總裁。
此外,樂視車聯網CEO何毅還透露,目前其全球超級汽車研發團隊的規模已經達到260多人,有多位來自美國、英國、德國的頂級專家近日已經在北京樂視總部參加了多次閉門會議,就超級汽車相關技術、運營和供應鏈等關鍵問題進行了深層次的交流,并探討了未來汽車產業的發展趨勢。
不過,業內人士認為,汽車是一個需要高資金支持、高人才、高技術的行業,一個完整的汽車生產和上市流程,從研發、生產、上市、營銷、售后以及增值服務等環節,至少需要百億級別資金的支持。
特斯拉今年公布的超級電池工廠“Gigafactory”的細節便顯示,為了保證其電動車未來的產量,該項目的建造成本達40億~50億美元,特斯拉計劃直接投入20億美元,其他合作伙伴將支持其余部分的資金。
顯然,對于樂視而言,除了人才已經到位外,技術和資金都是樂視在未來將要面對的很大挑戰。
丁道師表示,超級汽車的商業模式、運營模式顯然將全面顛覆傳統汽車產業。2015年除了樂視和百度這樣的互聯網公司進軍汽車領域外,寶馬、大眾、豐田、奇瑞、比亞迪等汽車公司都將會推出智能汽車或者互聯網汽車,并且開放各種接口和互聯網應用進行打通。車聯網能夠爆發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也在于政府正在推行各種智慧交通的政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