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久久一/一级**色/无遮无挡试看120秒动态图/韩剧热播网 - 一女三黑人4p免费视频

每日經濟新聞
投資策略

每經網首頁 > 投資策略 > 正文

熊錦秋:理性看待A股縮量:“量為價先”非金科玉律

每日經濟新聞 2015-10-12 00:45:18

在股市屢次資金推動型投機行情中,散戶們紛紛將風險拋諸腦后,加碼投入、甚至融資投入,交易量頻創紀錄。

每經編輯|熊錦秋    

◎熊錦秋

最近A股市場交易量在低位徘徊,即使上漲幅度也不大,有觀點認為這說明市場缺乏信心,未來沒有上漲行情。筆者認為,成交量并非市場信心的直接指標,即使成交量沒有放大也不能斷定市場不能走好。

A股市場有“量為價先”的說法,投資者普遍認為,沒有成交量,就難有大行情。的確,對于資金推動型的投機性行情而言,只有后續資金持續不斷進場推動、成交量不斷創新高,指數才有可能攀高。

在股市屢次資金推動型投機行情中,散戶們紛紛將風險拋諸腦后,加碼投入、甚至融資投入,交易量頻創紀錄。

不過,對于成熟市場而言,“量為價先”并非金科玉律。比如美國股市從2009年至今,基本處于單邊上升通道。隨著美股各類指數逐級走高,成交量卻并沒有同步放大。數據顯示,美國股市2013年日均成交額較2009年的峰值下降約37%。

從理論上講,股票成交量大小與股價后市是否上漲沒有直接聯系。股票交易有買方必然就有賣方,即便一只股票交易量很大,只能說明不少投資者看好該股急于入場搶籌,但同時也說明有等量的投資者看空該股拋售離場,因此對后市走勢并沒有太多指示意義。

從實際來看,股票交易放量,不排除一些做手利用“量為價先”的市場固有思維進行對倒放量,這是請君入甕的騙局。

真正決定股市走勢的永遠是市場的多空博弈。即使成交量極小,但若股票投資價值凸顯,多數持股者信心充足、不愿拋售籌碼,而買方又急切搶籌,這同樣可以出現縮量上漲局面。

當前A股市場成交量相比5、6月份大幅減少,原因有不少。首先是很多資金高位套牢,只能就地臥倒,基本不再交易。其次是前期監管部門加大打擊力度,抑制了游資對倒操縱的交易沖動。第三是監管部門對程序化交易的規范以及對其中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加大,對變相T+0交易也形成較大制約。第四是投資者融資杠桿逐漸降低,減少了活躍資金的交易規模。

在筆者看來,目前股市縮量交易,其實是求之不得的大好局面。交易縮量,也可看做是持籌投資者賣意較弱,籌碼處于相對鎖定狀態,市場出現暴跌的概率大幅降低,有利于維護市場穩定。

交易縮量,市場付出的交易成本也相應降低,這等于減輕了投資者負擔,有利于市場休養生息。市場操縱者對倒放量騙局少了,變相T+0套利的機構少了,散戶受到盤剝的概率也大大降低,這有利于建設一個風清氣正的“三公”市場。

普通投資者不必再迷信“量為價先”這些老舊條條框框。這些經驗或許只能適用于資金推動型的投機市場。當前監管部門的連環穩定舉措,正在推動市場向更加成熟、科學的方向發展,相信交易量、換手率也將逐步向成熟市場靠攏。

投資者無需將成交量與市場信心掛鉤,正如上面所分析的那樣,兩者之間并無必然聯系,成交量至多只能是“投機信心”的反映。

沒有成交量放大,股市也可能上漲,投資者無需擔心市場缺乏增量資金推動、陷入存量博弈尷尬局面。只要股市越來越規范,增量資金將源源不斷。當然,穩定市場是個漫長的過程,而今后增量資金的入場,也將是一個緩慢的釋放過程、而非之前羊群式入場。

(作者為資本市場專業評論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