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1-05 14:56:45
11月4日,由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又名查塔姆學會)、四川省人民政府主辦,成都市人民政府承辦的第二屆中英改革和創新論壇在成都舉行,來自中英兩國政府部門、智庫、企業及國際機構的代表與專家圍繞“基礎設施與互聯互通”的主題進行了研討。
11月4日,嘉賓在西博會上熱烈交流
每經記者 余蕊均
當前,世界政治經濟形勢變數重重,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給城市發展、區域發展帶來了嚴峻的考驗,同時,也對改革和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務。
11月4日,由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又名查塔姆學會)、四川省人民政府主辦,成都市人民政府承辦的第二屆中英改革和創新論壇在成都舉行,來自中英兩國政府部門、智庫、企業及國際機構的代表與專家圍繞“基礎設施與互聯互通”的主題進行了研討。
據了解,論壇旨在交流兩國在改革和創新領域的經驗、進展和政策設計,相互學習借鑒改革和創新方式,為兩國應對增長和發展挑戰提供智力支持,推動兩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本屆論壇在主題確定和會址選擇上均與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有關,已被納入第八次中英經濟財金對話成果。去年10月,主題為“改革創新與資源治理和可持續發展”的首屆中英改革和創新論壇在英國倫敦召開。
不確定性因素增加
英國的“脫歐”之路波瀾迭起。這一事件對世界產生了很大的震動,帶來了諸多不確定性。
“事實上,不確定性是永遠都存在的,現代社會和古代社會不一樣,它的不確定性是越來越多的,這是一個特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與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侯永志在論壇上指出,隨著技術不斷進步,“新的機會產生,舊產業的淘汰,都是不確定的。”
基于此,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因素的時代,城市發展應該何去何從呢?
侯永志認為,首先要建立具有彈性、適應性強的城市經濟,同時,在一個思想多元化的時代,要思考如何實現良好的社會治理,這也需要很好的適應能力和調整能力。
“當然,適應能力、調節能力就涉及到如何開展創新活動的問題。”侯永志特別提到要創造有利于創新要素聚集的條件,特別是利于人才聚集的環境條件。在他看來,一個地方應該要培育幾個植根于當地的科研機構,“培育創新的土壤。”
中英攜手改進基礎設施
查塔姆研究所主任羅賓•尼布萊特作為一個堅定的自由貿易主義者,尼布萊特在現場表示,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互聯互通,對于促進經濟全球化、推動城市發展和區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他說,“不止發達國家現在出現了貿易保護主義,在新興經濟體中,可以坦率地說,很多國家對于市場的開放也出現了疑慮,但我是一個堅定的自由貿易主義者,我還是堅定在今后進行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否則全球化會陷入冬眠狀態,全球化的動力會放緩。”
“所以基礎設施和互聯互通極為重要,如果聚焦基礎設施和互聯互通能讓比較發達的亞洲沿海地區的繁榮被內陸地區分享,并且建立起連接亞洲和歐洲的橋梁,包括俄羅斯、中亞,我想這會帶來巨大的機會。”尼布萊特說,盡管目前這個階段,繼續推進全球化、尤其是全球貿易,難度比較大,但通過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可以接過這個接力棒,他認為,中英兩國可以加強這方面的交流合作。
“將更有信心落實《巴黎協定》”
如果說在基礎設施領域每投資一美元,可以帶來五美元的收益,那么,如何應對由此帶來的能源與全球氣候問題,則是我們必須思考和解決的關鍵。
值得一提的是,論壇當天,11月4日,也是《巴黎協定》生效的日期。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在發言中表示,英國在低碳發展問題上走在世界前列,“我們需要在低碳的制度構架、政策措施以及技術創新方面與英國開展積極、務實的合作。”
“我們對英國在低碳方面的很多措施是很贊賞的,我去過英國幾次,看過英國的海上風電,太陽能在英國也有很多的實踐,這就表明英國現在能做到就是一種率先典范,中國現在在這方面的技術開發也有很大的潛力,如果我們在技術方面加以聯手的話,對現有的基礎設施加以改進,對新建的基礎設施防止高碳鎖定,那么我們對于《巴黎協定》目標的落實會更有信心。”潘家華說。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韓文科建議,“我們的基礎設施和互聯互通,首先要考慮它是不是能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如果沒有這個作用,這種基礎設施就成了’為了建而建’,這樣往往效率低下,不能拉動經濟發展。”
他特別提到,成都的經濟為何能夠保持高速穩定的增長,與其擴建了很多基礎設施不無關系,“為什么要這樣做呢?首先它的出發點就是促進經濟發展和繁榮,建設雙機場,可以縮短貨物流程,極大地降低了成本。”
韓文科表示,過去中國的西部地區需要借助東部地區作為“跳板”再走出去,如今,西部地區直接面向西方國家了,“如果把功夫下對了,基礎設施就會起到很大的促成作用。”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