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3-30 21:40:48
中國醫師協會副秘書長謝啟麟表示,醫藥代表這個職業本來就不應該去銷售藥物,而是應該在學術上幫助醫生。新藥新技術需要人來推廣,醫藥代表還是有必要存在的。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周程程
每經記者 周程程
任伯明回憶28年前還在做醫藥代表的那段時光,臉上泛起笑意,“我當時非常熱愛這個工作。”
那是任伯明的第一份工作,在中國第一家合資制藥公司擔任醫藥代表。據他回憶,那時全國只有10到20個醫藥代表。
上世紀80年代,正是醫藥代表剛從國外引入中國的時候。他們的職責主要是向臨床醫生講解藥品功效和使用方法,是醫院、醫生、制藥企業之間的橋梁。
任伯明表示,當時中國醫療系統有非常大的需要提高的地方。例如,一個突出的情況是,北京、上海等地的輸液系統仍然是開放式輸液,把液體打開放在一個大瓶子里,敞著蓋子進行輸液。這也容易出現熱源反應,對生命造成威脅。
那時,任伯明主要負責北京宣武、豐臺兩個區的醫院服務工作,對臨床醫生提供醫學支持。對于當時開放式輸液的情況,任伯明和同行們積極地向醫生解釋會導致的問題。
“不3年,整個北京地區全部普及了一次性封閉式輸液,這種輸液的改變提高了效率,提高了醫療水平。”任伯明說。
話畢,從回憶里走出的任伯明,臉上出現復雜的神色。“我心里非常難過。”他說,當年醫藥代表的工作令人自豪,但在過去二三十年中,這個行業卻產生了非常不好的變化。
這或許也是當初帶著理想進入這個行業的醫藥代表們沒有想到的。如今再提醫藥代表,“帶金銷售”、“藥托”等詞匯就緊隨其后。去年底,央視的一組報道更是揭露了一些醫藥代表行賄醫生的行為。
“這些變化是一種悲哀。”任伯明說。
那么,如何看待現在的醫藥代表及其這個行業?同時,這個行業到底需要怎樣的改變?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
醫藥代表說:帶金銷售只是討好醫生的手段之一
講述者:醫藥代表李奇
對現在一些醫藥代表帶金銷售的行為,醫藥代表李奇(化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見怪不怪了”。
經常穿梭于河北某區域醫院的李奇,多數時候能夠在醫院碰到一些“熟面孔”。“他們有些主要是做‘大包’的,就是一個人做幾十種藥品的銷售,每種藥都有不同的提成。他們也會根據醫生的處方量,給予醫生一些回扣。”李奇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
在李奇看來,帶金銷售只是醫藥代表討好醫生的手段之一。“為了達到銷售目的,他們能用盡各種手段。但是從長期來看,這種銷售方式,把行業帶偏了,對老百姓也是不負責任的。”
盡管李奇對一些醫藥代表進行帶金銷售的行為不齒,但是他也坦言,和醫生混熟臉,是非常重要的。
醫生說:里面利益大了,才會有人擠破腦袋往里鉆
講述者:某醫院醫生吳越
“我接觸到的醫藥代表,大部分都比較能說會道、有眼色。懂接觸的醫生缺什么,喜歡什么,變著法兒來接近他需要的(能夠幫他賣藥)醫生。”河北一家三甲醫院的醫生吳越(化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有的醫藥代表為了讓醫生幫忙賣藥,請客吃飯,安排唱歌,甚至一條龍服務的都有。”吳越說。
從一些媒體的報道中也可以看出,給醫生送禮、甚至幫醫生接送孩子上下學,都已經成為醫藥代表“工作”的一部分內容。其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維護和醫生的關系。
對于醫藥代表行業發展“變味”的原因,一位不愿具名的醫藥行業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由于中國藥品生產行業企業多、小、散、亂,尤其是同質化產品眾多的情況下,藥廠之間競爭異常激烈,為了能夠將自己的產品銷售出去,醫藥代表逐漸探索出帶金銷售的模式。
盡管對一些醫藥代表并無好感,但吳越表示,有時看到有些醫藥代表每天東奔西跑的,也挺不容易。
而醫藥代表們頻繁往醫院跑,實際上拜訪的也并不只是某一個或某幾個開藥的醫生。
吳越表示,科室用藥很多時候會聽主任安排,根據癥狀,合理使用。“他們推銷自己的藥品會先找到醫院臨床科室,進行咨詢,主任和院長是免不了打交道的,碰釘子的時候應該不少。”吳越說。
不過,吳越同時表示,“里面利益大了,才會有人擠破腦袋往里鉆,才能低聲下氣和各路醫護交談,走南闖北。”
行業研究人士說:應糾正偏見,醫藥代表有存在價值
講述者:《醫藥經理人》雜志行業研究顧問黃東臨
在各界的高度關注下,一些醫院也開展了整治院內醫藥代表的行動,打出了“醫藥代表不得入內”等標語。
甚至有言論認為,應該讓所有醫藥代表下崗。對此,《醫藥經理人》雜志行業研究顧問黃東臨表示,應該對這種想法進行糾偏。也許一些醫藥代表所做之事導致整個社會對其有偏見,但我們同時也需要了解到醫藥代表本身所存在的價值。
事實上,在2015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修訂版)》增加了“醫藥代表”職業,并分類在大類“專業技術人員”之下。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對醫藥代表的專業技能提出了要求。
正如當初的任伯明一般,一些醫藥代表確實在提高中國臨床藥學水平和促進醫藥創新上,發揮了重要作用,而這也正是市場上所需要的。
對此李奇很有感觸。他表示,自己經常也會就某種藥物和醫生探討臨床上的用途,讓產品能夠更好地服務于臨床。此外,對于一些比較新的藥品,會和醫生介紹溝通產品知識、適用癥、禁忌癥、適用人群等。
他舉例說,提到胰島素,很多病人對這個藥的第一反應就是抵觸。“很多人覺得一旦開始打胰島素就會終身要打,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抵觸。我們在臨床上和醫生溝通的時候,會說明能夠讓患者獲益,并不需要終身打。或者換成口服藥,或者一些其他的方案,消除患者的顧慮等,并且能夠給臨床醫生做一些培訓。”
“醫生如果不太清楚的話,他們和患者溝通起來,心里也發怵。”李奇表示,醫藥代表和醫生進行充分的溝通,也能夠節約醫生與患者的時間。
黃東臨表示,醫藥代表行業剛出現的時候,是很規范的。目前,恰恰是要回歸本質。當然,現在的市場環境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截然不同,更需要一種向前走的方式而不是后退式。
“更大的層面是要通過一種法制的建設和觀念的提升往前走。” 黃東臨說。
醫師協會人士說:應建立醫藥代表登記制度
講述者:中國醫師協會副秘書長謝啟麟
2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公布《關于進一步改革完善藥品生產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見》,要求醫藥代表只能從事學術推廣、技術咨詢等活動,不得承擔藥品銷售任務,其失信行為記入個人信用記錄。
中國醫師協會副秘書長謝啟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醫藥代表這個職業本來就不應該去銷售藥物,而是應該在學術上幫助醫生。新藥新技術需要人來推廣,醫藥代表還是有必要存在的。
謝啟麟舉例說,一些藥物在產生療效的同時,也會帶來某些不良反應,醫生們不可能很快掌握藥品的具體情況,而醫藥代表對藥品不良反應、藥理作用的衍生等情況了解得更多,這個時候的確需要醫藥代表和醫生及時進行溝通。
在他看來,建立醫藥代表登記制度也是對行業的整頓與梳理。在政府監管的同時,更需要行業能夠更好地進行自律,實現自我管理,最終實現行業與社會的進步。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