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8-25 08:08:43
供需齊施壓,工業氣體大漲價;廢紙進口受限下游紙種展開新一輪漲價;融資成本上升非銀機構或主動降杠桿;欣泰退告別A股價值投資才是硬道理;二級市場估值洼地顯現,PE機構積極布局。
中國證券報
國企改革基金加快組建混改子基金近期將成立
隨著“管資本”加速,中央及地方國企改革基金正加快落地,國有資本投資運營邁出實質性步伐。截至目前,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已投資11個項目,總投資已超400億元。據了解,一個專項投資于央企及地方國企混改的國企混改子基金將于近期成立。同時,隨著上海“國方母基金”掛牌,地方國企改革基金也遍地開花。在萬億資金的助力下,國企改革與創新發展將再提速。
上市公司股權爭奪暗生變局監管層緊盯蒙面合伙人
股東之間隱匿一致行動人關系“蒙面舉牌”一直是監管重點,近期因涉嫌隱瞞一致行動人關系而收到關注函的案例中,監管層則重點指向了在股權爭奪戰中的“蒙面合伙人”問題。與“蒙面舉牌”的隱秘相比,“蒙面合伙人”關系表面上一目了然,但更難以認定,也成為監管難點。業內人士指出,監管層對此并非無計可施。一方面,交易所可以通過“刨根問底式”問詢,不斷追問,直到當事人露出馬腳;另一方面,如有必要,可以通過稽查力量,從資金來源等方面進行認定。
概念股沖高回落 養老金選股料趨穩健
上周,養老保險基金“現身”A股上市公司正海磁材和九陽股份之后,引發市場熱捧,然而隨著相關概念股沖高回落,市場情緒漸趨理性。分析人士指出,養老金買入相關股票應該有自身的邏輯和理由,加上建倉時間較早、建倉成本低,對普通中小投資者可能沒有多大借鑒意義。
兩融余額續創新高 融資客略顯疲態
8月23日,兩融余額達到9272.53億元,續創4個月以來新高。不過融資凈買入額環比明顯下降,反映融資客做多情緒有所降溫。行業方面,分化跡象較為突出,周期行業大多遭遇融資凈償還,而金融、食品飲料等弱行業則呈現融資凈買入。分析人士表示,目前市場重新行至8月中旬以來高位,資金謹慎情緒開始發酵,隨著兩融戰線收縮,需要警惕兩融資金的“殺跌”風險。
上海證券報
供需齊施壓,工業氣體大漲價
凱美特氣工業用高純二氧化碳7月價格攀至750元/噸左右,比去年均價上漲50%。液氧價格已從6月底的760元/噸上漲至目前的1650元/噸,個別地區超過2000元/噸;液氮價格已從7月初的700元/噸上漲至目前的1400元/噸。相關報告指出,杭氧股份、林德集團等氣體供應商已經達到滿產狀態,相關新上產能裝置的安裝周期至少需要一年,供不應求的局面將延續,氣體價格將維持高位甚至進一步上漲。
廢紙進口受限 下游紙種展開新一輪漲價
近階段,細分紙種走勢有所分化,文化紙類產品維持高位震蕩,而瓦楞紙卻異軍突起,進入了新一輪提價周期。細究漲價邏輯,主要是因下游行業開始進入傳統旺季加緊備貨,以及因進口廢紙受限,成本端的國內廢紙價格漲勢較大有關。
融資成本上升 非銀機構或主動降杠桿
8月份流動性持續偏緊,銀行與非銀金融機構之間誰家“蓄水不足”也開始顯現。最近一周,代表銀行等存款類機構的質押式回購利率DR007與代表全市場機構的加權平均回購利率R007之間的利差不斷走闊,上交所質押式國債回購利率中樞上行。種種跡象表明,當前流動性壓力或主要來自非銀金融機構。在流動性失衡格局下,資金面趨緊倒逼非銀機構開始控制杠桿水平,舒緩資金壓力。
證券日報
8月份66家上市公司高管減持 借中報行情套現近3億元
隨著上市公司中報的陸續亮相,中報行情也隨之產生。與此同時,也有部分上市公司的高管借機大筆減持。整理高管增減持個股統計得知,在8月1日至8月24日期間,A股有66家上市公司的高管在二級市場上進行了減持,減持股數合計為1689.33萬股,套現金額為2.93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剛剛搭上養老金增持概念的上市公司高管,也在股價上漲初期就發布了減持公告。
中石油上半年凈利同比增23倍126億元用于派息
昨日晚間,中國石油發布的2017年半年報稱,按照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公司實現營業額9759.09億元,同比增長32.0%;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126.76億元,同比大增23倍;實現每股基本盈利0.069元,同比增加0.066元。中石油上半年每股盈利0.069元,派中期息0.03117元,加上中期特別股息每股0.03809元,合計每股派息人民幣0.06926元,總派息額126.76億元,派息率100%。
欣泰退告別A股 價值投資才是硬道理
8月25日,深市創業板上市公司欣泰退的最后一個交易日,之后它將作別A股,轉入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進行股份轉讓。隨著新股發行渠道逐步暢通,并購重組市場化程度提升,從趨勢上看,A股市場殼資源將不再炙手可熱,加之保險資金等機構投資者逐步規范運作,市場投機炒作程度將大大降低,價值投資理念將逐漸成為主旋律。欣泰退退市,也從反面印證了價值投資才是硬道理的正確性。
證券時報
并購重組審核回歸常態 從嚴加快成趨勢
進入8月份第三周,在審核節奏小幅放緩之后,并購重組的審核頻率又恢復到每周兩次約5家的常態,并購重組審核步伐加快。一位大型券商投行部負責人表示,圍繞支持實體經濟的背景,監管鼓勵市場化的并購重組,在一系列監管規范之后,并購重組迎來發展窗口,但從嚴審核將是長期趨勢。
MDI價格上漲 推升業績萬華化學走出牛市行情
因MDI(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價格一路飆漲,萬華化學近期漲勢不俗。5月實施送轉方案后,公司股價一路上揚,到8月22日上探至36.5元/股,兩個多月的時間,漲幅超過60%。如果從去年2月底的低點算起,截至昨日收盤,萬華化學一年半的時間漲幅已達200%,走出獨立的牛市行情。
二級市場估值洼地顯現 PE機構積極布局
受益于國家的政策支持和市場環境的變化,私募股權投資行業近年來再迎新的發展機遇。隨著首次公開募股(IPO)逐漸進入常態化,業內認為,A股IPO數量有望在今年創下10年新高,達到400~500家,且該狀態或將持續。這也導致今年開始,越來越多資金進入一級市場,讓一級市場的項目價格水漲船高,給投資機構挑選項目帶來了很大挑戰。
每日經濟新聞
*ST昌魚6天5漲停ST板塊“發飆”欲翻身?
當前市場把目光集中在白馬股、周期股身上的時候,沉默已久的ST板塊卻在暗流涌動了。不知不覺間*ST昌魚在6天內迎來了第5個漲停,漲幅達到了28.6%。巨澤投資馬澄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自監管層嚴打“講故事”、“借殼”等炒作之風以來,ST板塊一直不斷下跌,而近期監管層表態“并購重組已成為資本市場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部分資金聞風而動,是近期ST股市場表現強勢的主要原因。
華域汽車二季度獲證金公司大幅增持
華域汽車8月24日晚間發布2017年半年度報告,按合并報表口徑,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683.9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50%;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2.3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52%。《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華域汽車這份半年報還有一個亮點在于股東名單的變化。截至6月末,證金公司持有華域汽車1.2億股股份,持股比例為3.74%。而在1季度末,證金公司的持股數量只有6473.30萬股,持股比例為2.05%。
口子窖證金現身10大股東
口子窖(603589)8月24日晚間發布2017年半年報,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7.46億元,同比增長17.76%;實現凈利潤5.26億元,同比增長29.87%。股東名單顯示,截至6月末,證金公司持有口子窖股份1130.87萬股,持股比例為1.88%,新進成為公司第9大股東。
21世紀經濟報道
天山生物“蛇吞象”并購遭問詢A股跨界重組之風再起
主營業務為牛、羊的品種改良的天山生物此番擬以24.36億元收購新三板公司大象股份98.8%股權,后者主營業務為戶外廣告,因此屬于跨界重組。值得注意的是,截至5月12日停牌,天山生物的市值僅有25.8億元,卻要進行一場24.36億元的收購,巧妙的是,這項收購并不構成借殼,因為并未導致天山生物實際控制人發生變更。有券商并購人士指出,應下重拳遏制跨境重組,尤其對以規避退市為目的的跨界重組應畫下紅線,不能讓收購脫實向虛。
互金平臺欲借互聯網小貸牌照實現規模增長監管閘門難通過
一面是相關部門規定P2P平臺在整改期間不得增加業務規模,一面是海外上市需要業績持續增長,令一家P2P平臺負責人曾誠(化名)感到左右為難。但他很快發現,不少身陷類似困境的同行很快找到了另類解決方案——通過獲取互聯網小貸牌照變相實現業務規模增長。具體而言,P2P平臺先借助網絡小貸牌照擴大業務規模,等到運作海外上市時再將這部分業務與P2P原先業務合并,由此既能滿足監管要求,又能確保業務規模持續增長。
電企上半年增收不增利 煤電整合成破局契機
國電電力(sh600795)、華能國際(sh600011)、國家電投等知名電企出現了上半年增收不增利的窘況,不過,業內人士表示,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去產能深入推進,下半年煤炭價格有望小幅回落,火電行業的效益有望從三季度起邊際改善。煤電央企整合是今年國企改革和新一輪電改的重頭戲,除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紅包,火電企業還有望從電力行業整合中獲得更多利好。
第一財經日報
新舊樂視切割難違規“言論誰買單
新任董事長孫宏斌對樂視網的戰略大調整馬不停蹄,更換法定代表人,完成工商變更登記,在資金鏈危機全面爆發后,賈躍亭時代的舊樂視體系正被接盤者快速“切割”,“新樂視”的面目更加清晰。而伴隨資金鏈危機的爆發,上市公司在合規性方面的缺失和漏洞也開始暴露。前有賈躍亭的“百元股價論”,后有孫宏斌的“向下30%,向上300%”,縱觀樂視網高層的公開承諾、言論,合規性值得推敲。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中國證券報、上海證券報、證券時報、證券日報、第一財經日報、21世紀經濟報道)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