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0-11 14:01:38
日前,全球知名私募股權投資機構KKR首次在中國金融科技領域落子,作為領投方,與紅杉資本、源碼資本、凡普金科共同投資國內金融科技企業隨手科技,交易共計2億美元。
每經編輯|肖樂
每經記者 肖樂 每經編輯 姚祥云
金融科技領域正吸引著越來越多風投的進入。知名創投研究機構CB Insights最新的全球金融科技數據顯示,2017年第二季度,金融科技風險投資251宗,投資額52億美元。按照當前的趨勢,2017年投資額較去年增長19%。
而在全球金融科技中,中國金融科技企業的發展尤為矚目。公開資料顯示,在全球27家金融科技獨角獸公司中,有14家來自美國,8家來自中國,5家來自其他國家,且中國企業的估值遠超其他國家。
日前,全球知名私募股權投資機構KKR首次在中國金融科技領域落子,作為領投方,與紅杉資本、源碼資本、凡普金科共同投資國內金融科技企業隨手科技,交易共計2億美元。
KKR領投隨手科技
KKR和隨手科技聯合披露的信息顯示,在隨手科技共計2億美元的C輪系列融資中,KKR作為最主要的領投投資方參與其中。KKR通過其今年6月結束募集的總額達93億美元的亞洲三期基金完成此次交易。紅杉資本、源碼資本、凡普金科跟投。
隨手科技是KKR在中國投資的首個金融科技企業,旗下擁有隨手記、卡牛信用卡管家等記賬理財產品,累計用戶規模超3億。
“金融科技對于KKR來講不是一個陌生的產業,其實我們在美國、在歐洲也看過很多跟金融科技有關的產業。但是隨手科技是我們在這個產業投資的第一個中國企業。”KKR全球合伙人兼大中華區總裁楊文鈞在隨手科技C輪融資發布會上說到。
楊文鈞認為,金融科技對于中國的影響遠超過世界其他地區,“中國不同于其他的市場,中國的金融體系對于大型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提供了很大的服務能量。但對于中小企業,還有私人的消費金融服務,服務能量是不足的,而正好金融科技可以填補上這個市場的需求。”
楊文鈞表示,在中國金融服務板塊里面,KKR最看好的就是金融科技跟消費金融,“從結構性成長來看,這兩塊以后五年到十年會有一個很大的發展。”
具體到對隨手科技的投資而言,在國內金融科技(Fintech)領域能夠同時介入信用端和理財端,企業成熟合規,是KKR做出投資決策看重的關鍵兩點。
“我們把Fintech作為我們的投資重點很久了,我們也看了很多企業。從盡調過程來看,隨手科技是非常合規的,無論是財務體系、運作方式、管理等等,都是以一個非常成熟的企業標準來要求的。”KKR大中華區副總裁廣東指出。
此外,廣東表示,中國的Fintech主要介入的是兩個方面,一個是金融消費者的信用端,另外一個是理財端,隨手科技是很少數能夠同時踏入兩端的企業,“金融總是有波動的,有時候錢緊張,有時候產品緊張,隨手科技能夠提供比較平衡的產品,我們很少看到他在不同的周期上有特別大的波動。”
拓展財務金融市場
目前,國內的記賬理財應用市場呈現出集中化的特征。根據易觀發布的《2017年第2季度記賬理財應用市場監測》報告,國內記賬理財應用領域梯隊性明顯,隨手記以1415萬的活躍用戶規模領先,51信用卡管家、卡牛信用卡管家分別以651.9萬、594.4萬活躍用戶處于第二梯隊,挖財記賬理財、口袋記賬、圈子賬本等處于第三梯隊。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記賬App逐漸進入流量紅利期,各類記賬App通過向理財超市、個人資產管家等方向發展,將自身積累的龐大用戶資源變現。以隨手科技為例,目前其在記賬管理基礎之上,衍生出包括在線借貸、信用卡、保險、證券等金融交易行為的多種互聯網信息技術服務。2016年,隨手科技營收超過4億元,實現全年盈利。
隨手科技副總裁、隨手財富總裁吳曉慧指出,數據顯示,預計2020年中國資產管理總規模將達到82萬億元人民幣,非傳統金融機構財富管理平臺有望實現大幅增長。而隨著個人財務結構急劇復雜化,以價格為中心的超市模式將被財務規劃模式取代。
“人們的金融投資活動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有財務規劃引導的金融投資,另一類是沒有財務規劃引導的金融投資。” 隨手科技創始人、CEO谷風認為,財務與金融天生緊密結合在一起,基于有規劃的個人財務管理產生的金融行為越來越顯示出其獨有的價值。
據了解,隨手科技C輪系列2億美元融資將主要用于公司在技術、產品和團隊上的擴張。“大家的財務結構越來越復雜化,當人們的資產類型增加越多,我們就會出越多相應類型的產品進行管理。另外,我們希望通過更加智能的大數據系統能夠幫助你理解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然后將你本人的情況和當前的金融產品在特定的時間點匹配,我們希望在這方面有更多的投入。”谷風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