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3-06 16:53:04
在2018年的全國兩會上,文化產業依然是代表委員們關注的一個焦點,文藝界的委員們也從多個方面建言獻策,共同促進新時代文藝事業繁榮發展。現在,我們就來看看文藝界的代表委員們都說了些什么……
每經編輯|蓋源源
每經記者 蓋源源
每經編輯 杜蔚
3月3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2149名委員到場參加開幕會議。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文化產業依然是代表委員們關注的一個焦點,文藝界的委員們也從多個方面建言獻策,共同促進新時代文藝事業繁榮發展。現在,我們就來看看文藝界的代表委員們都說了些什么……
▲2018年兩會:馮小剛、成龍、馮遠征、鞏漢林等參加政協文藝界別分組討論(東方IC/圖)
·鄭曉龍:影視作品的審美不在顏值而在表演藝術,光看顏值不如去看選美
“高顏值就是流量擔當”,這幾年的影視劇不少依靠顏值演員“保駕護航”,似乎有了“小鮮肉”高配,商業成功就有了一半的保障。
著名導演、全國政協委員鄭曉龍談及這種現象時,表示:“用‘小鮮肉’刷流量,那都是假的!‘小鮮肉’在網絡上影響力比較大,但不代表大多數。影視作品應該老少咸宜,‘男女通吃’,而不是只刷‘小鮮肉’。影視作品的審美不能只審‘小鮮肉’,應該是審藝術創作上的優秀的表演藝術,光看漂亮、顏值,那不如去看選美。”
鄭曉龍同時對如何發展壯大影視產業提出觀點,他說:“影視行業要實實在在的,在提高內容創作上下功夫,講好我們的中國故事。如果沒有能打動人心的影視內容,產業再大也是沒有用的。”
·鞏漢林:做文化要堅守道德底線,不能向金錢低頭
全國政協委員、著名小品演員鞏漢林透露,今年的提案與弘揚網絡與影視正能量有關。當被問及如何看待飽受爭議的“綜藝節目消費演員”時,他強調:“參與者要摸著良心做藝術,深耕細作做文化,堅守道德底線,不能向金錢低頭。”
·馮小剛:當務之急是培養年輕導演
影視行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從根本上來說是對人才的培養。在北美成熟的電影工業體系中,已經形成一系列配套的人才培養機制,使得有源源不斷的新人能為行業提供創造力。
馮小剛委員認為,“現在中國電影的當務之急是要把年輕導演扶植好”。他對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組織的“青蔥計劃”表示極大的肯定,“現在電影局每年拿出一千萬投入其中,每個新導演給100萬,然后再找一些互聯網平臺一起做。”不過,馮小剛認為資金的扶植力度可以更大,“但是這個錢少了,我覺得應該多撥一些錢來培養這些年輕導演。”
·陳力:讓主旋律影片與年輕人心靈相通
2018年春節檔熱映的軍事題材大片《紅海行動》票房已破30億元,取得了商業和社會效益的雙贏。而這部影片的成功,也將主旋律商業大片推向了新的高度。從2016年至今,《湄公河行動》、《戰狼2》、《紅海行動》都讓外界看到,主旋律題材如果能講好故事,貼近觀眾,是能夠迸發出比一般性的商業電影更大的能量和社會影響力。
陳力委員表示:“未來需要更多年輕人來創作主旋律電影,但不一定是所有的都是大制作,主要是要講好故事。不一定非要是大制作大場面,小制作的也要有,要有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到主旋律影片的創作中來,要讓主旋律影片與年輕人的心靈相通。”
陳力認為,觀眾的審美和政治覺悟都在提升,對于主旋律影片導演來說,這是一個好的轉變。“從十八大以來到今天,確實有根本性的改變,作為導演來說這些改變都是讓人欣喜的。同時我也希望政府部門、院線等各方面能夠通過觀眾的這些轉變引起對主旋律影片的重視。”
·馮遠征:建言規范藝術基金的使用
首次當選政協委員的馮遠征帶來的提案圍繞“藝術基金應該如何使用”,探討其扶持時間、扶持精品的可能性、以及扶持作品的延續性。
“國家藝術基金是為了扶持國家的藝術精品,但大部分都存在使用期限短,缺少打磨的現象,在資源的使用上有些浪費。所以,國家藝術基金的使用應該進行重新梳理,并對其科學的規劃”。馮遠征認為,文藝作品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也應該“回籠”一部分到國家藝術基金里。文藝作品所得“回籠”國家藝術基金,不僅能用以投入其它項目,也不至于浪費。
·張凱麗:演員應該以身作則,在生活中努力做一個充滿正能量的人
28年前的一部電視劇《渴望》紅遍大江南北,張凱麗塑造的“劉慧芳”家喻戶曉。數年過去,當年看過《渴望》的觀眾依舊很容易將“劉慧芳“與好人形象相聯系。
政協委員張凱麗表示,很多觀眾找她簽名,會請她寫上“祝好人一生平安”。可見,做一個好人始終是社會絕大多數人的追求。在她看來,演員是一個特殊的職業,其一言一行,正面或負面更對對人產生深刻的影響。
“我想跟每一個文藝工作者說,我們無論在舞臺上演什么樣的角色,生活中都應努力做一個好人,一個有善心、有善行的人,一個時刻充滿正能量的人,只有這樣,觀眾才會支持你,對你不離不棄。你在舞臺上,他們給你喝彩、鼓掌;你在臺下,他們會給你愛戴和牽掛,而這個時候,作為演員是最幸福的。”在今年兩會首次開啟的“委員通道”上,張凱麗回答“文藝工作者應該怎樣弘揚社會正能量、引領社會風尚方面發揮作用”時,她用親身經歷講述了演員的言行可能產生的廣泛社會影響。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