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6-20 11:31:53
喇培康、任仲倫、江志強、曾茂軍、于冬、張昭、王長田……從影至今,他們把控的電影合計為中國電影貢獻了超過1200億元的票房,代表了中國電影人的銳意改革、精細耕耘。現場,他們在臺上字里行間所流露出對電影的愛,是電影產業最珍貴的精神傳承。
每經記者 丁舟洋 溫夢華
“非常感謝中國電影發展的好時代,讓我們趕上了”,6月18日晚,這樣的感慨被臺上獲獎嘉賓們頻頻提到。為他們所熱愛的電影事業傾力付出,中國電影人風雨兼程、薪火相傳。
▲第二屆中國影視領袖峰會,影視圈大佬們齊聚一堂,共話“新時代中國電影的責任和使命”(圖/每經影視)
6月18日,在由每日經濟新聞、上海電影集團、上海國際電影節組委會聯合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影視領袖峰會的壓軸環節,每日經濟新聞聯合藝恩數據發布的“2018中國電影投資影響力榜”重磅發布!
此次影響力榜的發布是財經媒體與數據公司首度聯手。結合財經媒體的深度觀察視角和數據公司的科學權威數據,每日經濟新聞歷時數月,從百家入圍名單中,考察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中,遴選出最能代表中國電影產業的中堅力量,對中國電影產業佼佼者作出嘉獎。
“2018中國電影投資影響力榜”從中國電影領袖人物、年度影響力公司、年度民營發行公司、年度影投公司、年度新勢力公司五大維度全方面的呈現了2017年電影行業影視公司、影視人物的斐然成績。
中影集團、華影公司、萬達影視、阿里影業、博納影業、光線傳媒、華誼兄弟、新麗傳媒、安樂影業、上影集團等影視公司,萬達電影、大地影院、橫店影視等院線紛紛上榜,無不彰顯著中國電影行業未來蓬勃發展的市場前景。
事實上,電影產業的繁榮離不開背后每一位電影人的努力和付出。在此次榜單中最有份量的中國電影領袖人物,上影集團董事長任仲倫、博納影業董事長于冬、中影股份董事長喇培康、安樂影業總裁江志強、樂創文娛董事長張昭、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萬達影視總裁曾茂軍、北京文化董事長宋歌,新麗傳媒董事長曹華益分別上榜。
▲現場,上臺領獎的于冬、任仲倫、曾茂軍彼此握手(圖/每經影視)
從影至今,他們把控的電影合計為中國電影貢獻了超過1200億元的票房,代表了中國電影人的銳意改革、精細耕耘。嘉獎他們,不僅是因為他們的成績當之無愧,更因為他們對電影的信仰與執著,這是電影產業最珍貴的精神傳承,他們是當之無愧的“光影先驅,幕后英雄。”
【樂創文娛董事長張昭】
?
?▲頒獎現場,張昭發表獲獎感言
走上領獎臺的張昭,整了整衣服,接過獎杯笑著說:“我知道這是‘療傷獎’。”
這句在旁人看來云淡風輕的玩笑話,背后卻是過去一年無數個夜深人靜時,張昭看著煙頭在黑暗中一閃一閃“尋找自己內心力量”的時刻。
當初從零開始做樂視影業。這是張昭的第二次創業,也給他帶來了事業第二春。在他心里,始終感念這份“知遇之恩”。
但2017年,火還是燒上來了。影業作為樂視七大子生態里唯一一個能持續贏利、不斷供血的公司,終究被樂視的“一地雞毛”波及到。
資金、品牌價值、樂視輿論漩渦……面對重重壓力,不是沒有人勸過張昭離開,但他思來想去,覺得還是不能走。他要做的是電影產業,只有留在這里,才意味著最大的控制權和自由度,擁有實現產業夢想的最大可能性。
2017年11月,樂視影業擬更名為新樂視文娛,隨后2018年3月又再次更名為樂創文娛。張昭坦言,這是兩次“區隔”,最終目的就是將樂視完全剝離。
“我們困難到工資都發不出來的時候,還把四部電影做了,想起來真的挺神奇,說明只要是用心做內容,要度過難關不需要那么多錢。”現場,談起樂視事件帶來的經驗教訓時,張昭依然是樂觀者。“作為電影公司,我們自信了很多,用心做內容的人,是沒那么容易被打倒的。”
回望過去一年的起伏,張昭用“至暗時刻”形容這段經歷。在他看來,“樂視一定是一本教科書,你需要花時間去跟隨,看它沉淀,不要因為一時一事給出很多結論。能夠從黑暗中走出來,一面源于一路下來,自己對經營的風險控制得比較好,免于跟整個體系一起崩塌;另一面,覺得自己做到了‘忘我’,在‘忘我’中做了‘對’的選擇。”
▲每日經濟新聞董事長、總編輯雷萍為張昭頒發“中國電影領袖人物”獎(圖/每經影視)
【頒獎詞】
張昭,先后創立中國排名前三的兩大民營電影公司。
他創造了連續四年發行電影票房增速超過100%的行業紀錄,他實現了國內首次全年發行影片11部,票房“片片過億”的行業奇跡;
他被好萊塢報道譽為中國電影“文藝復興式”的旗手;并在好萊塢獲得“中美電影產業領袖獎”。
張昭,對中國文娛產業品牌IP化運營的思考極具前瞻性,是中國文娛產業的領軍者。
2018年,他率領的樂視影業更名為樂創文娛,未來將為廣大新中產、新家庭的娛樂創造更廣泛的文化價值。
張昭,用電影照亮人生,用文化價值凝練時代精神。
【獲獎感言】:
我知道這個是“療傷獎”。第二剛剛看發布的榜單,這個獎是讓我們繼續像老于一樣繼續加油繼續埋頭干,這其實是“勞工獎”,干活的獎;當然,這個行業彼此鼓勵比較少。
所以在這里我要感謝三個人。第一個感謝藝謀(張藝謀)。1987年藝謀帶著《紅高粱》劇組,他和鞏俐、姜文等來復旦大學。那個時候我還是研究生,在相輝堂看了《紅高粱》,他們四個在臺上唱了《酒歌》,“喝了咱的酒,見了皇帝不磕頭”。你想想對我們這些學生來講,那個年代有多大的激勵作用,這也激勵著我走上了電影這條道路,這個確實也是真實的。所以非常感謝藝謀,才有了多少年之后我們的牽手合作。
第二個是老于(于冬),正是因為老于給了我們合作的機會,所以才有了光線影業第一部影片《傷城》的上映,所以于冬同學是要感謝的,因為沒有第一部,就不會有以后這么多年做的50多部影片的成績。
第三個要感謝的是任總(任仲倫)。我是從上影出來的,任總是我的老領導,這永遠都不能忘。我覺得這個行業靠著我們這些干活人相互支持,還是有非常好的未來的。最后,謝謝《每日經濟新聞》,謝謝電影節!
【萬達影視集團、萬達電影總裁曾茂軍】
?
?
?▲頒獎現場,曾茂軍發表獲獎感言
曾經萬達還只是一個影業外行,如今萬達是電影行業里繞不開的重要力量。萬達用13年時間,證明了自己深耕影視產業的決心和能力,這絕不僅是快進快出的“玩票”,而是影視產業發展改革、民營企業家銳意進取的最佳范本。
正如曾茂軍所強調的:“我們趕上了一個非常好的中國電影發展的好時代。”
作為萬達影視集團、萬達電影的領軍人物,曾茂軍用他的專業、魄力帶領公司一路打拼。在他的奮戰下,電影工業化基石日漸牢固。東方影都的落成,不僅是屬于萬達電影人的驕傲,也是中國電影由大到強之路的重要注腳。
阿里投資萬達影視的大生意,只花了4天時間。“最大的線上公司和最大的線下公司,我們相信價值觀是一樣的,確認過眼神以后,產生化學反應,結婚了。”曾茂軍頗為詼諧地介紹了公司與阿里聯姻的過程。只有做到最頂級的優質公司,才能引得另一家優質合作伙伴如此迅捷的拋出橄欖枝。
作為掌舵者,曾茂軍認為,萬達的并購絕對不是盲目地去買,而是具備前瞻性、以完善產業鏈為核心、能夠打造電影生態圈并且可以實現有效整合的策略。
在電影行業遇到質疑聲時,曾茂軍堅定的說:“任何行業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碰到的問題都是發展過程中要經歷的問題,所有的波瀾都會讓行業走向更加規范和專業,讓內容回歸,讓合作共贏。”
▲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張宏為曾茂軍頒發“中國電影領袖人物”獎(圖/每經影視)
【頒獎詞】
曾茂軍,從萬達院線榮登中國院線第一股,到更名萬達電影發力全產業鏈,他始終帶領上市公司沖在最前線。
市場風云變幻,萬達連續八年穩坐國內院線頭把交椅,他掌舵萬達電影,凈利潤遙遙領跑影視傳媒股。
擴張、整合、突圍,在公司快速奔跑的路上,他從不放松對內容品質的高要求,和對經營規范的嚴把控。
創新、深耕、融合,在票房增速趨于理性的背景下,他銳意開拓非票業務,穩步夯實電影生態競爭力。
重工業系列大片在他的支持中出爐,萬達影視集團在他的領導下堅定不移的實踐電影工業化,奮進電影中國夢。
曾茂軍,前瞻電影工業,領路影視未來。
【獲獎感言】:
我覺得這個獎給我的更多的是鼓勵。
首先是中國電影的機制。2002年中國啟動院線制改革。2005年萬達成為第一家民營資本進入到院線這個行業。我們用了10年的時間院線從第一家做到了上市,緊接著在5年前,我們又開始進入內容行業,最近幾年開始布局影視的全產業鏈。我們趕上了一個非常好的中國電影發展的好時代。
感謝在場的所有人,特別是丕民部長,當時給了萬達第一家民營院線的資格才有了今天。我今天站在這里領獎,代表幾代的萬達電影人,十年走過來,正是因為他們的努力,讓我今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讓我有機會感謝中國電影的飛速發展,讓萬達趕上了一個好的時代,感謝在座所有對萬達、對中國電影支持的人,謝謝!
【博納影業董事長于冬】
?
?
?▲頒獎現場,于冬發表獲獎感言
初見于冬的人都會對他印象深刻,他熱情、爽朗、親切。從張宏手中接過獎牌,于冬認真的看了看,喜悅而感慨。
回顧電影產業的發展,白手起家的資深電影發行人于冬說:“我的經歷就是中國電影發展的縮影。”
2010年年底,博納正式登陸納斯達克。但隨后的五年,境外投資者低估了博納的價值。尤其伴隨著中國影視產業爆發期,華誼兄弟、光線傳媒、華策影視受到國內資本市場的迅猛助力,讓于冬覺得“博納成為了孤零零的棄兒。”
但用身家性命來做電影的創業者從不會因為資本的冷熱,而放棄對電影的執著堅守。2017年第一天,于冬在朋友圈更新狀態:新的一年,要擼起袖子好好干。
2018年春節檔,于冬喊出《紅海行動》30億票房時,當時大家都以為他在吹牛。然而,《紅海行動》最終再度上演逆襲好戲,36億元的票房成績又一次證明了于冬的眼光。
對于冬而言,目前的他正處在引領博納在美股、A股兩個資本市場之前切換空檔的“中場戰事時分”。但對于未來,博納有更大的布局和發展,于冬表示,自己要站到炮火的第一線去:“以前沒錢的時候我知道怎么騰挪,錢多了之后,也要有更大的布局,一個企業家不能坐在屋里看地圖,還要站到聽得到炮火的第一線,身先士卒。”
▲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張宏為于冬頒發“中國電影領袖人物”獎(圖/每經影視)
【頒獎詞】
于冬,在中國電影產業深耕19年,多年奔波在電影發行市場第一線。
他是科班出身的專業電影發行人,多次創下國內電影發行的全新紀錄。
他領導的博納影業發行影片累計票房破200億元,年年穩居國內電影發行前三強。
他開拓了主旋律電影商業化的“博納模式”,攜手市場經驗豐富的香港影人,每年持續、穩定佳片發力,取得市場與口碑雙豐收。
他擔任出品人的電影約200多部,中外各大電影節獲獎無數。
他博采眾長,海納百川,創造出一個個偉大的電影夢想和奇跡。博納影業,風華正茂;于冬,年富力強,未來博納影業將為成為世界電影知名企業繼續前行。
【獲獎感言】:
特別感謝今天在場的、以及沒有到場的各位前輩。博納影業19年前成立,第一個發行牌照是張丕民部長剛剛到電影局頒發給博納的,第一家民營發行試點公司。
經歷了19年的成長,博納也是見證中國電影產業化改革的實踐者、親歷者,同時也伴隨著整個行業的成長。的確非常不容易,因為中國電影在最低估的時候艱難崛起,我們見證了行業的這次發展,同時我們也對影響行業成長的國企領導們充滿著敬意,像任總、中影、西影等,這些都是薪火相傳。
中國電影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改革,經過產業化的飛速發展,取得了今天舉世矚目的成就,非常來之不易,也是每一個電影人為之努力的結果。大家一直都很關注票房,但其實票房不僅僅是一個數字,它背后代表的是觀影人次。2017年走進電影院買票的觀眾是16.3億人次,這16.3億人次實際統計的是4億城鎮影院放映的票房人次,不是農村市場的統計,農村市場的統計有另外一種點播的方法另外計算。按照16.3億人次計算,我們的人均觀影超過了4次。
今年中國電影有望突破20億觀影人次,有望和美國持平,達到人均5次看電影,這已經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數字,所以對中國電影取得成績表示感謝。同時我們也要倍加努力,因為我們的競爭對手、成長環境還有待進一步完善,我們還要更加努力成長為具有世界競爭力的電影公司,博納也會繼續努力,謝謝各位嘉賓!
【上海電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任仲倫】
?
?
?▲頒獎現場,任仲倫發表獲獎感言
從研究電影文學的高校教授到《文匯電影時報》總編輯,再到上海市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上海市作協副主席。在前30年的職業生涯里,飽有文人氣質、溫文爾雅的任仲倫奠定了與好電影、好作品們共同生長的理論與實踐的基礎。
2003年,任仲倫一手接過負債率高達70%、連支付職工工資都成困難的上影集團,灑脫不起來了。正如他所說的“忍辱負重、委曲求全是常態。”
先做后說,低調做事,始終是任仲倫的務實作風和上影的選擇。按照任仲倫的理解,“先做后說,既是務實的表現,也是發展的戰略,很多事情的評價需要時間。時間是最好的裁判。過早過多的爭議會妨礙事情的做好。”
猶記得,上影股份成立時,任仲倫作為董事長,定的第一個調,就是“發行優先”,這也成為了上影股份的戰略;而建產業鏈,更是上影一個15年來不動搖的方向。在任仲倫看來,企業發展戰略十分重要,這是企業的生命線。
如今,15年過去了,伴隨著電影產業快速發展大好時機的到來,上影集團在任仲倫的帶領下,以及上影人堅韌不拔的努力下,終于卸下了沉重的歷史包袱,蛻變成了一個頗具市場競爭力的電影集團。2016年,控股子公司上海電影登陸A股市場后,這個老牌國企蓄勢謀變。
在前天的上海國際電影節論壇上,談起當下的上影,任仲倫信心百倍的說道:“曾經上影艱難的時候是厚積不發,因為發不了;前幾年我們是厚積薄發,但今天,我們到了厚積厚發的時代。”
▲中國電影基金會理事長張丕民為任仲倫頒發“中國電影領袖人物”獎(圖/每經影視)
【頒獎詞】
任仲倫,從影數十載,中國電影最艱難之時,他堅守;中國電影高速發展之時,他奮進。
他堅信,建設電影強國,離不開強大的電影企業。接下困難重重的上影廠,他用十年時間讓上影集團成為當之無愧的行業龍頭。
他堅信,開放逼改革,合作促發展。攻破難關層層的機制改革,他帶領上海電影登陸A股,國企輕裝上陣實力參與市場競爭。
建產業鏈,是他不變的戰略;出好作品,是他從未動搖的初心。
他踐行藝術和商業雙管齊下,高雅與通俗并駕齊驅。藝術家的創作離不開他的知心相助,電影人的臺前輝煌離不開他的幕后支持。
任仲倫,筑夢電影產業,做行業里最高的那棵樹。
【獲獎感言】:
首先非常感謝大家!剛剛頒獎詞里也提到,我是2003年到上影。上影到明年就70年了,而我也在上影干了16個年頭。
我剛進入這個行業的時候,只有876家影院,1200多張銀幕,9個億的票房,觀影人次5730萬,當時中國電影處于一個困難的時期。但隨著中國電影產業慢慢的發展和崛起,我們忍辱負重、堅韌不拔,把一個有影響的上影集團重新帶進一個發展的新階段,這其中我們經歷了很多、也體會了很多。最大的體會是感謝中國電影當下發展的這個大時機。謝謝大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