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7-02 16:58:07
紅不紅,看規模。規模雖然不是唯一的標準,但卻是最有效的刻度。目前市場上50余只養老基金,規模最大的是20億,有5只在10億元左右,低于5億元的是大多數,不足一億的更是超過20只。
每經記者|宋雙 每經編輯|葉峰
今年以來,一些大基金公司發行的養老基金開始出現延長募集,市場上也因此出現了"網紅基金現出原形"的批評文章,認為養老基金就是一類缺乏吸引力的產品,營銷難以為繼,甚至展現出了戳破泡沫的姿態。
監督無可厚非,尤其是對于公募基金這一本來就具有公開透明度的資管行業來說,多年以來這些報道也多數都是相輔相成的。也許公募基金過去發產品確實有一擁而上、包裝過度、打擦邊球的情況,甚至對于養老基金的銷售,也會產生描述不到位,但是關于養老基金的滯銷,或許和其他網紅基金跌落"神壇"相比,有一些更深層次的,更值得思考的原因,讓人感到這也許不是一件好事。
首先,養老基金真的是網紅基金嗎?
紅不紅,看規模。規模雖然不是唯一的標準,但卻是最有效的刻度。目前市場上50余只養老基金,規模最大的是20億,有5只在10億元左右,低于5億元的是大多數,不足一億的更是超過20只。而今年以來,動輒一日售罄700億、300億的網紅基金(盡管最后配售了)應該又喚醒了廣大投資者對于搶手貨的認知,因此所謂爆款和網紅,不論哪時哪批,都和養老基金不怎么沾邊。
當然,不可否認基金公司花在養老基金宣傳上的力氣,不輸于打造任何一只爆款基金。去年下半年養老基金獲批之后,基于第三支柱的破冰,廣大基金公司構想著未來的個人投資養老的萬億級別市場,各種類型的投教文章、小程序、游戲、活動紛紛上線,旨在希望這一類別的產品能夠一舉霸占住投資者的內心和資金。但比起明星基金經理掛帥的新產品,或者爆點十足的科創板基金,養老基金因為帶上了遙遠而又慢節奏的"養老"二字,并且具有三年五年不等的封閉期,出現了投資者只看不買的情況。或者說,連看都不太想看:也許對于30歲的人來說,這個月去股市上炒股賺一筆的誘惑力,遠大于在本來就不多的儲蓄當中分出一部分作為"不動產",放在一只或幾只基金里長達幾十年。
今年上半年A股波瀾壯闊的行情,在養老基金身上也體現得不明顯。當然,這是必然的,一是倉位有限,二是嚴控風險,三是以投資基金為主,因此整體收益最高的養老基金在10%左右,多數在5%以下。對比同期股票型基金接近60%的最高收益率,如果僅僅以這么短期的目光來看,確實很不吸引人了。不過,如果在下跌市或者震蕩市,養老基金依然可以守住回撤,雖然不暴漲但也不暴跌,那么長期累計下來,就能獲得一個穩定且有一定分量的收益水平,起碼能與商業養老保險的收益率相媲美。
那么,出現這樣的滯銷是為什么呢?
歸根結底兩個原因,一是個人養老意識不強,二是長期投資理念不足。一旦牽涉到意識、理念,改變和普及起來的時間就比較長了,短期的迷茫其實也是走向成熟的必經階段。除非,養老投資能像垃圾分類一樣短時間內就成為社會焦點,但個人的規劃和投資并沒有督察小分隊來盯著你,欠缺的也正是大家的積極加入。而且長期投資理念的養成,能夠為自己年老時未雨綢繆,這與個人身份、教育知識體系、工作性質、所處的家庭和社會環境等等相關,并非購買一只基金就能解決這些問題。對于養老,無視養老基金這些產品不合理,但一味夸大作用也不明智。
而監管層和基金公司,包括部分媒體(比如我們),也都在長期輸出投資者教育,希望能夠解決一些投資者的現實問題。當然,投教也并不是要當"救世主",而是發出聲音,讓真正有需要的人能夠關注到這些內容,從中得到幫助或啟發,或者說喚醒一部分的人長期投資意識。如果本人真的不關心,那也沒有任何問題,大家都有決定自己未來的權力。當然,對于行業來說,這樣的投教宣傳也許短時間內也看不到效果,或者說不能明顯地與產品銷售相關聯,有一個量化的指標可以觀察變化,但越來越多人加入,不斷地進行,持續地投入,即便是一點一點地加速,那就還是有意義的,也是能夠走向成熟的。
因此,最后想說的其實是,也許你可以不買養老基金這一類產品,但是一定要為自己的養老做規劃,做好長期投資的打算:30歲之后,就真的可以開始了。當然,如果你的資金不多,可分散程度有限,而養老基金確實也是一類目標明確的產品——就是為了給你養老,就是為了你幾十年之后退休可以用,你也可以拿出一部分錢來投資。當然,如果不買養老基金,你也可以周期性地持有股票型基金,或者做好基金定投,但一定要堅持下去。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有不同的責任使命,能夠充分地意識到自己要做的事,并去做,也是你適應這個階段的標志,并為進入下一個階段充分做好鋪墊。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