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3-20 22:26:46
今日晚間,證監會發布的《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以下簡稱《指引》)對科創板企業的科創屬性進行了界定,而這也和企業申報科創板上市息息相關。具體來看,《指引》的科創屬性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常規指標+例外條款”的結構,包括3項常規指標和5項例外條款。企業如同時滿足3項常規指標,即可認為具有科創屬性;如不同時滿足3項常規指標,但是滿足5項例外條款的任意1項,也可認為具有科創屬性。而根據《指引》,符合這些指標或條款的企業將在申報科創板上市上得到支持和鼓勵。
圖片來源:攝圖網
每經記者 王海慜 每經編輯 謝欣
自去年正式落地以來,截至目前已經有92家企業在科創板上市,而這些企業的科創“含金量”究竟如何一直是市場關心的話題。今日晚間,證監會發布的《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以下簡稱《指引》)對科創板企業的科創屬性進行了界定,而這也和企業申報科創板上市息息相關。
具體來看,《指引》的科創屬性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常規指標+例外條款”的結構,包括3項常規指標和5項例外條款。企業如同時滿足3項常規指標,即可認為具有科創屬性;如不同時滿足3項常規指標,但是滿足5項例外條款的任意1項,也可認為具有科創屬性。而根據《指引》,符合這些指標或條款的企業將在申報科創板上市上得到支持和鼓勵。
根據去年1月證監會發布《關于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的實施意見》,科創板重點支持的行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以及生物醫藥等。
截至目前,已經有92家企業在科創板上市。而據上交所的數據顯示,截至今日,還有14家科創板企業已提交注冊,即將上市。隨著科創板上市企業數量即將破百,如何考量企業的科創“含金量”呢?今晚證監會發布的《指引》對科創板企業的科創屬性進行了界定。
據證監會介紹,出臺《指引》的目的是落實科創定位,更好地支持和鼓勵“硬科技”企業在科創板上市,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促進經濟發展向創新驅動轉型。
具體來看,《指引》的科創屬性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常規指標+例外條款”的結構,包括3項常規指標和5項例外條款。這其中的3項常規指標包括“研發投入金額或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發明專利”“營業收入或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證監會指出,這3項指標主要側重反映企業的研發投入、成果產出及其對企業經營的實際影響,能夠較為全面地衡量企業研發投入產出及科技含量。
根據《指引》,這3項常規指標的具體內容為:
(1)最近三年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5%以上,或最近三年研發投入金額累計在6000萬元以上;
(2)形成主營業務收入的發明專利5項以上;
(3)最近三年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達到 20%,或最近一年營業收入金額達到3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指引》中明確指出,支持和鼓勵科創板定位規定的相關行業領域中,同時符合上述3項指標的企業申報科創板上市。
某中小板公司董秘今晚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談了對這3項指標的看法,據了解,其所在公司旗下有幾家子公司擬進行分拆上市。他認為,根據這3項指標來看,總體而言,營收規模比較大的企業,會相對比較容易達到這3項指標,而對于那些營收規模比較小的企業可能會有一定的障礙。
另外,根據科創板的5套上市標準規定,允許還沒有什么收入的科技型企業上市,而目前已有此類生物醫藥企業在科創板上市。對于這類企業,《指引》也做出了相應安排:采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第二十二條第(五)款規定的上市標準申報科創板的企業可不適用上述第(3)項指標中關于“營業收入”的規定;軟件行業不適用上述第(2)項指標的要求,研發占比應在10%以上。
如果有科技型企業無法同時符合上述3項指標,是否就意味著其無緣科創板了呢?《指引》為這些企業另外開了一扇窗。
《指引》亦指出,支持和鼓勵科創板定位規定的相關行業領域中,雖未達到前述指標,但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企業申報科創板上市:
(1)發行人擁有的核心技術經國家主管部門認定具有國際領先、引領作用或者對于國家戰略具有重大意義;
(2)發行人作為主要參與單位或者發行人的核心技術人員作為主要參與人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并將相關技術運用于公司主營業務;
(3)發行人獨立或者牽頭承擔與主營業務和核心技術相關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項目;
(4)發行人依靠核心技術形成的主要產品(服務),屬于國家鼓勵、支持和推動的關鍵設備、關鍵產品、關鍵零部件、關鍵材料等,并實現了進口替代;
(5)形成核心技術和主營業務收入的發明專利(含國防專利)合計 50 項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核心技術”是這5項“例外條款”共有的關鍵詞。
對此,證監會今日指出,上述5項“例外條款”主要是對《科創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注冊管理辦法(試行)》中“優先支持符合國家戰略,擁有關鍵核心技術,科技創新能力突出的企業到科創板發行上市”的進一步細化和落實,是對3項常規指標的進一步補充,在實踐中會從嚴把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