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8-28 11:16:29
每經記者|李星 每經編輯|裴健如
1980年8月26日,在中國即將啟動加速騰飛的關鍵時刻,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改革開放的時代主旋律下,深圳被確立為中國的經濟特區。
40年來,深圳在不同發展階段誕生了一批又一批與技術進步和消費升級同步的全國乃至全球行業領先企業。
在這個中國最有名的特區,根植于這個城市的企業和企業家都以改革開放、敢闖敢試、公平效率、包容多元這樣獨特的“人格”而耐人尋味。本周的每經頭條,將走近這些深圳上市公司的董事長,傾聽他們的真實心聲,也體會深圳的成長脈動。
■公司:比亞迪(002594.SZ)、(01211.HK)
■市值:2182.27億元(A股,截至8月27日)
■核心競爭力:核心技術優勢和品牌知名度、持續輸出兼顧品質和性價比的產品、高度垂直整合的經營模式、動力電池外供加速、市場化戰略釋放子公司潛力
■機構眼中的公司:中國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絕對龍頭、銷量和利潤率有望不斷向上、供應鏈潛在價值巨大、向全球電動技術綜合供應商前進
“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深圳。沒有深圳,就沒有比亞迪。”這是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帶領比亞迪走到今天的最深感觸。
40年前,深圳還是一個海邊漁村;40年后,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窗口”,深圳已發展成為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名列全球金融中心第十一位。截至目前,深圳擁有多家行業級頭部企業,如通信行業“標兵”華為、移動互聯網巨頭騰訊、新能源汽車行業龍頭比亞迪等。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資料圖)
“過去四十年,深圳以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勇于擔當、不斷創新,已成為全國科技創新的一面旗幟,創造了世界城市發展奇跡。”回顧深圳和比亞迪的發展史,王傳福感慨萬千。
在深圳作為經濟特區快速發展的歷程中,成立于1995年的比亞迪既是親歷者、建設者、見證者,更是受益者。在王傳福看來,經過40年的發展,深圳自身的創新氛圍更加全面,形成了各種產業鏈、人才鏈以及完善的制度體系,高科技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等新興領域蓬勃發展。
創業二十五年來,比亞迪專注制造業和實體經濟,伴隨深圳經濟社會的發展不斷成長壯大,逐漸成長為橫跨汽車、軌道交通、新能源和電子四大產業的國際型企業。“當前,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不僅給像比亞迪這樣在深圳發展起來的企業帶來機遇,也為大灣區、全國乃至全球企業提供了平臺。”王傳福認為。
電池起家,成功上市
在成立比亞迪之前,王傳福在中國科學院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工作,26歲時成為當時最年輕的處級干部。就在事業發展正盛之時,王傳福毅然決定放棄自己的“鐵飯碗”,下海經商,最終帶領比亞迪成為新能源汽車品牌的代表企業。
“改革開放給了我們巨大的機會,讓我們可以擼起袖子干出實事來。”王傳福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公司剛創立的時候,沒有廠房、沒有固定資產,也拿不到任何銀行貸款,發展很困難。當時,深圳市針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出臺了優惠政策,對有技術、有活力、有創新力的企業實施無抵押貸款,支持其持續做大做強。
圖片來源:攝圖網
據了解,比亞迪初創時主要開發生產鎳鎘和鎳氫電池。當時的充電電池市場幾乎被國外企業壟斷。電池行家出身的王傳福直接從電池生產核心技術研發著手,開發出了“夾具+人工”的人機協作半自動化生產線,打破了一條生產線只能生產一種產品的制造壁壘,總投資僅為傳統生產線的幾十分之一,很快打破了國外企業的壟斷,結束了此前內地廠商只能從上游原材料供應商手中購買電芯,結合其他元件進行組裝生產的低利潤模式。
從生產“大哥大”使用的鎳鎘電池,到成長為電池行業領軍者,比亞迪只用了三年時間。
1997年,席卷亞洲的“金融風暴”對很多企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但比亞迪反倒抓住機會逆勢增長,實現了快速騰飛。據王傳福介紹,1997年的“金融風暴”,使全球電池產品價格暴跌幅度達到20%~40%,為比亞迪低成本和技術優勢提供了充分發揮的空間,一批知名跨國企業均轉向比亞迪采購電池。憑借成本和品質優勢,比亞迪取得了快速增長,銷售額首次達到1億元。
制圖:每經記者 李星
當時,比亞迪以近15%的全球市場占有率,成為中國最大的手機電池生產企業。2002年7月31日,比亞迪(01211,HK)在香港主板發行上市,創下當時H股最高發行紀錄;2008年起,比亞迪開始籌劃回歸A股,并于2011年成功在深交所完成上市。
乘行業東風,新能源汽車業務快速發展
雖然電池行業為比亞迪奠定了安身立命的根本,但真正做到光環籠罩,是在其進軍汽車行業之后。比亞迪的造車之路,從2003年1月收購西安秦川汽車有限責任公司77%股份開始。以此為起點,比亞迪在王傳福的帶領下踏上了發展自主品牌汽車的征程。
彼時,因轉戰汽車行業不被投資者看好,比亞迪市值在幾天內蒸發了30多億元,但王傳福并沒有因此而放棄。
事實證明,王傳福的決定是正確的。2005年,比亞迪推出首款量產車型——F3,第二年銷量就達到了10萬輛,打響了比亞迪在汽車行業的“第一槍”。隨后,F3R、F6、F0等車型相繼推出,優異的市場表現,讓比亞迪在汽車市場站穩了腳跟。數據顯示,2008年,比亞迪汽車銷量為20萬輛,2009年新車銷量超過44.8萬輛。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自進入汽車產業之初,比亞迪就致力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早在2007年8月,王傳福在比亞迪F6下線儀式上就明確表示:“未來的汽車行業天下是電動車的。”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來襲時,汽車工業逆勢上揚。比亞迪通過掌握電池、電機、電控和芯片等全產業鏈核心技術,于2008年底推出全球首款量產插電式雙模電動車,拉開新能源汽車變革序幕,走上了從速度到質量的發展之路。
2010年,比亞迪在深圳推出了第一款電動大巴,得到了深圳市政府主管部門的高度支持。截至目前,比亞迪電動大巴已成功在全球300多個城市運行。王傳福認為,中國自主品牌要發展,就必須要創新,而電動車的推出就是機遇。
2013年,比亞迪秦上市,拉開了比亞迪“王朝系列”車型的發展序幕。截至目前,“王朝系列”家族車型已涵蓋秦、唐、宋、元、漢等系列。2015年,比亞迪以“全新能源車”陣容亮相,實施“7+4”全市場戰略,產品覆蓋轎車、SUV、MPV、大巴、出租車、環衛車、物流車和專用車等各類車型。
基于王傳福對汽車行業未來發展趨勢的精準把控,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快速崛起。發展到2018年底,比亞迪全系車型累計銷量突破500萬輛。其中,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達到50萬輛,成為中國首個新能源汽車產銷規模突破50萬輛的汽車品牌。
制圖:每經記者 李星
多年來,比亞迪與深圳市一起努力,推動公交電動化成為國家戰略,并形成全球共識,成為全球治污的有效解決方案。在過去三年內,深圳市分別實現了公交車全面電動化、出租車全面電動化和純電動泥頭車規模化及商業化運營。
“我們堅持技術創新、苦練內功,用電動車治污,云軌云巴治堵,讓中國城鎮化更健康,成長更快。”王傳福表示,目前,電動車確實迎來百年不遇的發展好機遇。
“技術+設計”雙輪驅動,比亞迪將開啟新征程
值得注意的是,技術創新是“技術狂人”王傳福一直以來的堅持,也被認為是其帶領比亞迪走向成功的“制勝法寶”。隨著消費需求的不斷變化,比亞迪在主抓技術創新的同時,還加大了其在汽車造型設計方面的投入。
“技術,是比亞迪的硬實力。而設計,將成為比亞迪的軟實力。”王傳福曾表示,技術與設計,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要讓比亞迪的產品從“技術”單輪驅動轉變為“技術+設計”雙輪驅動。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019年6月25日,比亞迪全球設計中心在深圳正式落成,建筑面積為1.26萬平方米,可容納300名設計師及100名外部設計師同時展開工作。根據規劃,比亞迪全球設計中心的產品設計范圍包括乘用車(轎車、SUV、MPV等)、商用車(客車、卡車等)、軌道交通(云軌、云巴等)。
“在消費者看重‘顏值’的當下,顏值可以決定產品的一部分價值,甚至是產品的很大一部分價值。”王傳福稱,比亞迪建立全球設計中心,初衷是希望比亞迪產品在“技術+設計”的驅動下,為用戶帶來更多的美感及更好體驗。
據悉,比亞迪連續4年蟬聯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并連續6年奪得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第一。比亞迪方面表示,其在新能源領域的突出表現主要得益于公司的研發實力、技術儲備、生產能力、運營經驗等多方面的先發優勢。
“比亞迪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導向,以技術創新為驅動,為城市治污治堵提供了有效的、接地氣的解決方案。過去十年,深圳在電動車的創新引領,創造了許多全球第一,樹立了許多全球標桿。”王傳福說。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眼下,為適應市場化發展大趨勢,比亞迪正在加快對旗下主要業務的剝離,謀求分拆上市。2020年6月,比亞迪(002594,SZ)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子公司比亞迪半導體有限公司以增資擴股的方式引入多位戰略投資者,累計向比亞迪半導體增資約8億元。比亞迪半導體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就完成了兩輪融資,總融資額約27億元,半導體業務拆分上市步伐提速。
事實上,進入2020年后,比亞迪對旗下動力電池業務拆分上市的速度也在加快。如,今年3月,比亞迪宣布成立5家以“弗迪”命名的全新獨立子品牌;“弗迪”系公司對外發布旗下首款產品“刀片電池”,通過了針刺試驗,樹立了電動汽車安全標桿。
“‘弗迪’系公司的應運而生,是比亞迪進一步推進市場化的必然選擇,實現了從產品的市場化到企業的市場化。”比亞迪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今后,比亞迪電動車關鍵零部件技術和產品都將對全球開放供應。
據了解,自2016年起,比亞迪就已經開始內部改革,推行市場化。“比亞迪旗下一些事業部的產品開始對外銷售,提升了公司內部的活力和效率。”比亞迪方面表示。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從“比亞迪速度”到“比亞迪質量”,正是“深圳速度”到“深圳質量”的一個縮影。作為中國汽車制造業的一員,比亞迪身處產業最前沿,掌握全產業鏈核心技術,肩負著推進汽車強國夢的責任和使命。
“面對當今世界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以汽車工業為代表的制造業正在經歷一個百年未有的大變革,面臨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產業鏈和價值鏈重構。在這一場大變局、大變革、大調整中,中國品牌正被賦予更高的期望、責任和使命,需要更大的勇氣、視野和擔當。”王傳福對記者說,面對新的使命,比亞迪將開啟新征程、再出發。
記者:李星
編輯:裴健如
視覺:鄒利
排版:孫磊 馬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