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9-06 11:44:25
每經記者|袁東 每經編輯|吳永久
進入2020年的下半年,港股市場一直是在一個小區間里震蕩運行。在上周恒生指數小漲1.23%后,本周恒指又再次下跌,跌幅為2.86%,最新指數定格在24695.45點。
目前的港股市場非常有趣,出現了顯著的“新經濟”與“老經濟”的同時存在,而常常它們的運行又非常不同。港股市場資深評論員熊麗萍就指出,本周初恒指終于突破7月中以來高位,并罕有地出現“新經濟”股、“舊經濟”股齊齊為指數作出貢獻,恒指有直逼25000點之勢。不過,由于大盤“舊經濟”股,包括本地地產、醫藥、內房股升勢未能持續,加上內銀股上半年業績欠佳,令內銀股股價偏軟亦拖累恒指表現。相反,阿里巴巴、京東集團、小米集團及美團點評股價均創新高,但由于這些“新經濟”股均非恒指成分股,未能為恒指作出貢獻。恒指在下周一(7日)加入阿里巴巴及小米集團兩只“新經濟”股,分別占比重5%及3%,未來“新經濟”股表現將可局部反映于恒指身上,但由于占比仍有限,股價升跌對恒指的變動仍不太大。至于另一只“新經濟”股——藥明生物更只占恒指2%,影響更為有限,“新經濟”成分股對恒指升跌影響只占一成。傳統經濟股表現仍是恒指升跌的主導因素。
另外她還指出,傳統經濟股在內地、香港疫情受控的消息支持,而疫苗研發進展亦令傳統經濟股間歇性受捧,加上估值實在吸引,長線投資者的吸納興趣已見提升;但經濟回復動力仍未明朗,股價暫難持續上升,“新經濟”股、“舊經濟”股的股價輪流升跌仍是趨勢;若非活躍投資者,持有新舊經濟優質股,不宜因為板塊輪動而頻繁操作,但進取的投資者則要懂得在“新經濟”股買賣上靈活應變及控制風險。
在上個月,恒指公司發布了指數成分股調整結果,代表“新經濟”的小米、藥明生物、阿里將于下周一(9月7日)納入恒指成分股。對于即將到來的新經濟浪潮,中信證券也發布了自己的觀點:
1、自2018年香港交易所推出上市制度改革后,“新經濟”權重占比進一步提升。
恒生指數成分股調整將于9月7日正式生效,以阿里、小米和美團為代表的“新經濟”公司正式納入,推動香港上市公司結構繼續向“新經濟”板塊傾斜。預計將導致金融板塊在恒指和國企指數的占比分別下調3.56和6.63個百分點。該券商測算此次調整將帶來近20億美元的被動資金流入阿里和小米。同樣重要的是,7月27日恒指公司推出恒生科技指數,8月28日,全球首只恒生科技指數ETF產品南方東英恒生科技指數ETF在港交所上市,當日總成交額突破30億港元,創單日成交紀錄。
2、恒指和國企指數擁抱“新經濟”,也吸引更多優質公司赴港上市。
長期看,今后香港市場的投資機遇不但來自“傳統板塊”高分紅品種,而且更多來自“新經濟”的龍頭。港交所的數據顯示,截至9月2日,有超過120家公司已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主要分布在工業、可選消費、地產、醫藥以及科技領域,其中不乏大市值的“新經濟”龍頭公司,如字節跳動等。我們預計,隨著這些公司上市,恒指中科技的權重或反超金融,成為第一權重板塊。
3、隨著美股監管政策的進一步收緊,美股中概股回歸加速。
由于美股監管政策的調整,料將進一步加速在美股的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的步伐。我們篩選了市值超過50億美元且有望回歸的中概股,分布在消費和科技領域的公司占比分別達到50%和42%,若美股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將有望進一步推動港股市場迎來結構性變化。同時我們預計在當前的監管政策下,優質美股中概股回歸港股將成為長期趨勢,港股市場有望持續受益于整體流動性和成長性的提升。
4、相較A股,港股傳統經濟價值板塊配置性價比凸顯。
不可忽略的是,當前港股估值分化也同樣嚴重,“新經濟”集中的科技、消費等板塊估值普遍位于過去三年50%以上分位點。相較而言,以金融、地產、能源以及材料為代表的“舊經濟”板塊估值水平均處于2017年以來估值中樞以下位置,我們認為在美元走弱、中國經濟修復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基本邏輯下,低估值、現金狀況良好的傳統經濟板塊值得關注。
對于即將進入恒指成分股的阿里,老虎證券指出:“作為掛鉤中國宏觀的核心資產,過去阿里的市值與社零變化高度相關。我們看2019年中國的社零總額已經達到6萬億美元,接近美國的6.2萬億,可以預見的是今明兩年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作為成長市場的龍頭,中期市場容量的擴張也會推動阿里的溢價。”
港股一周大事:
1、9月4日,安德利果汁表示,公司于2020年9月4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網站刊發之《煙臺北方安德利果汁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A 股)招股說明書》。
2、圓通速遞國際在本周三股價暴漲259.3%,隨后繼續在周四再漲15.94%。
港股下周大事早知道:
1、久康國際將于9月7日發布年度業績。
2、陽光房地產基金將于9月8日發布全年業績。
3、新鴻基地產將于9月10日發布全年業績。
港股通標的一周漲跌幅榜: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