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5-27 22:15:12
◎今日,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原則同意兩地交易所將符合條件的ETF納入互聯互通。ETF納入互聯互通后,內地和香港投資者可買賣規定范圍內的對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和ETF基金份額。
每經記者|黃小聰 上海報道 每經編輯|葉峰
今日,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原則同意兩地交易所將符合條件的ETF納入互聯互通。ETF納入互聯互通后,內地和香港投資者可買賣規定范圍內的對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和ETF基金份額。
記者注意到,上交所和深交所也發布公告,在納入標準的資產要求方面,要求內地市場ETF過去6個月日均資產規模達15億元人民幣,且成份證券以滬深股通標的股票為主;香港市場ETF過去6個月日均資產規模達17億元港幣,成份證券以港股通標的股票為主。
ETF互聯互通要來了
根據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的聯合公告顯示,為進一步深化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以下簡稱互聯互通),促進兩地資本市場共同發展,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國證監會)、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以下簡稱香港證監會)原則同意兩地交易所將符合條件的交易型開放式基金(交易所買賣基金)(以下統一簡稱ETF)納入互聯互通。
記者注意到,早在2016年,中國證監會與香港證監會就ETF納入互聯互通投資標的達成共識。如果ETF納入互聯互通,那么內地和香港投資者就可以通過當地證券公司或經紀商買賣規定范圍內的對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和ETF基金份額。
此外,在公告中,還有一些相關的制度安排,具體如下:
1、在投資標的方面,兩地將基于基金規模、跟蹤指數選股以互聯互通標的股票為主等原則,確定符合條件的內地ETF及香港ETF納入標的范圍。詳細的條件規定將由兩地交易所發布。經中國證監會和香港證監會同意,兩地交易所可根據運行情況在股票互聯互通框架下調整納入標的范圍。
2、在投資方式方面,投資者通過互聯互通投資ETF,僅可在二級市場進行交易,不允許申購贖回。
3、投資額度。ETF投資額度與股票投資額度一并統計及管理。
而從時間安排來看,從聯合公告發布之日起至上述方案正式實施,需要2個月左右準備時間,方可正式將ETF納入互聯互通。
在此之前,還需要完成相關交易結算規則和系統準備、獲得所有相關的監管批準、市場參與者充分調整其業務和技術系統、所有必需的跨境監管執法合作安排和投資者教育工作準備就緒。
內地ETF日均規模15億元人民幣、香港市場ETF日均規模17億元港幣
有指數基金經理向記者表示:“還是很期待,主要還是看能不能被納入,聽說也不是所有都能進,可能還是規模大的流動性好的。”
而就在聯合公告發布之后,記者注意到,上交所也發布了《擴大互聯互通標的范圍 推動內地與香港深度融合》的公告,深交所也發布了關于就修改《深圳證券交易所深港通業務實施辦法》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
其中對ETF的納入標準也進行了細化,具體如下:內地市場ETF過去6個月日均資產規模達15億元人民幣,且成份證券以滬深股通標的股票為主;香港市場ETF過去6個月日均資產規模達17億元港幣,成份證券以港股通標的股票為主,且不含合成ETF、杠桿及反向產品。
同時,此次納入標的的ETF須滿足上市6個月、標的指數發布已一年等要求。原則上,納入標的ETF每半年調整一次。在交易機制、每日額度控制、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監管合作、清算交收和風控安排等方面,與滬深港通現有股票機制基本一致,僅限二級市場交易。
超百只基金規模超15億元
記者根據上述的納入標準,根據截至一季度末的wind數據以及按照季度末的資產規模進行不完全統計,再篩選出成立時間在今年之前的ETF,資產規模在15億元以上的基金超過百只,具體如下:
數據來源:wind
這些ETF顯然是最有可能納入互聯互通的產品,不過由于細則中還有許多更具體的要求,這些基金未必都滿足所有條件,因此最終還是要以交易所公布的名單為準。
其實從現在來看,除了股票的互聯互通,在基金方面,投資A股和港股的產品也是越來越多,比如滬港深主題基金、互認基金等,特別是投資港股的基金,已經從此前的主題基金、QDII產品,覆蓋到了很多主動管理型的偏股基金,不少明星基金經理自去年4季度以來,都紛紛出手港股。
可以說,內地的投資者要想投資港股市場,其實已經非常方便,不過內地和香港的投資者要想直接買對方的產品,確實都還不是很便利,如果此次ETF的互聯互通推出,那么對于內地和香港的投資者,都有了更方便的一種投資方式。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_500691848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