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5-31 13:28:06
◎中新燃董事長呂藺強認為,安全清潔的液體燃料可以為“瓶改管”“瓶改電”提供第三種輔助方案,從而防范使用液化石油氣的安全隱患。“清潔液體燃料的優勢在于一方面解決了安全問題,另一方面由于其分布式的特征改造難度小,成本低。”
每經記者|范芊芊 每經編輯|魏官紅
為了減少瓶裝液化石油氣的安全隱患,近年來,全國多個地區都在持續推進“瓶改管”“瓶改電”工作,即用管道天然氣或電來替代瓶裝液化石油氣。不過,從媒體報道的燃氣事故來看,去年液化石油氣事故仍時有發生,占比在50%左右。
日前,四川中新燃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新燃)董事長呂藺強對記者表示,如今“瓶改管”“瓶改電”工作推進遇到的難點是:部分地區沒有條件改以及改造費用較高。在他看來,改造成本低且更為便捷的清潔液體燃料或可成為“瓶改管”“瓶改電”的輔助方案。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雖然業內人士提出液體燃料可以作為“瓶改管”“瓶改電”的輔助方案,但目前來看爐灶用液體燃料行業還處于無國家標準、魚龍混雜的草莽階段。
在日常生活中,燃氣爆炸事故時有發生,瓶裝的液化石油氣是事故發生的一個原因,軟管老化破損、瓶閥未關閉、違規操作等因素都有可能使液化石油氣發生氣體泄漏,或引發中毒,或引發爆炸甚至是火災。
根據中國城市燃氣協會安全管理工作委員會發布的全國燃氣事故分析報告,2023年收集到媒體報道的燃氣事故中,液化石油氣事故占比約為49%,事故傷亡數量占比較高。2023年發生的4起較大以上事故都是液化石油氣居民用戶事故,1起特別重大事故則是由于液化石油氣餐飲用戶事故。
為了減少安全隱患,近年來,全國多個地區都在持續推進“瓶改管”“瓶改電”工作,即用管道天然氣或電來替代瓶裝液化石油氣。根據《城鄉建設統計年鑒》數據,2022年全國燃氣用戶共計約3.27億戶,其中天然氣用戶數量約2.38億戶,液化石油氣約0.53億戶。
可以看到,“瓶改管”“瓶改電”已經初見成效,但仍未實現100%替代任務的完成,相關事故仍時有發生。今年以來,有不少區域還在繼續推動“瓶改管”“瓶改電”工作,甚至還拿出了補貼政策。
政府大力支持與宣傳,真金白銀補貼到位,為什么一些居民或商戶仍未放棄使用瓶裝液化石油氣?中新燃董事長呂藺強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其與政府相關部門的溝通中了解到,如今“瓶改管”“瓶改電”工作推進遇到的難點是:部分地區沒有條件改以及改造費用較高。
“改管是一個復雜的工程,需要征地,鋪設管道等,在城區實現比較容易,在農村實現難度較大;改電則涉及電量的擴容,需要重新拉一條容量更高的電線,配電房、變電站等電力基礎設施建設的時間較長。”呂藺強說。
而廚房用火除了天然氣或是電,液體燃料也逐漸應用于爐灶生火,呂藺強認為,安全清潔的液體燃料可以為“瓶改管”“瓶改電”提供第三種輔助方案,從而防范使用液化石油氣的安全隱患。“清潔液體燃料的優勢在于一方面解決了安全問題,另一方面由于其分布式的特征改造難度小,成本低。”
雖然業內人士提出清潔液體燃料可以作為“瓶改管”“瓶改電”的輔助方案,但目前來看,爐灶用液體燃料行業還處于無國家標準、魚龍混雜的草莽階段。
《標準科學》去年發布的一篇論文中提到,早期的爐灶用液體燃料以柴油為主。近年來,以甲醇為主的醇基燃料因其低廉的市場價格受到許多商家的青睞,但是甲醇燃料熱值低、閃點低、揮發性強且有毒性,并且市場相對混亂、缺乏規范,導致火災和中毒事故時有發生。
正是由于醇基燃料相關事故時有發生,國家對于相關燃料的使用管控愈發嚴格。市場上開始出現了一些其他無醇爐灶用液體燃料,但由于缺乏監管和標準,行業仍處于草莽階段。
“由于缺乏行業標準和市場監管,爐灶用燃料油的市場依然存在產品質量不穩定,以次充好,用‘賊油’(非法獲取或來源不明、不能確定成分是否存在危害的油)作為添加,使用廢棄溶劑等行為。不但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還存在環境污染等問題,極易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上述論文中提及。
作為業內人士,呂藺強同樣對此深有感觸。呂藺強擔任董事長的中新燃從事煤基廚灶用清潔液體燃料及智能燃具研發、生產、銷售已有三年。5月30日,中新燃發布了民用清潔液體燃料以及搭載“多級超燃系統”的中新燃智能燃具。
“由于行業缺乏標準,政府(相關監管部門)無法判斷產品優劣,過去我們的經銷商會被查,相關部門反復研究我們的產品,要求我們進行更多實驗,提供報告和證明。”呂藺強對記者說,不過目前情況好了很多,現在政府相關部門越來越接受他們,這是一個相互了解、適應的過程。
四川新能源產業促進會會長劉錦超也對記者談到,爐灶用液體燃料行業內,一些企業打著液體燃料的噱頭推廣低價但有安全隱患的產品,小作坊生產,行業還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
劉錦超對記者表示,對于一個新興的行業而言,產品的推出固然重要,健康的產業生態建設也很重要。“一個行業的成熟得益于整個產業系統的完善,需要一個良好的產業鏈上下游生態,讓大家都能夠賺錢,每個階段都能受惠,這才是一個健康的產業生態。”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