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2-28 19:41:32
李毅中表示,要高度重視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約35%,大量研發成果未能形成現實生產力。應充分發揮制度優勢、產業優勢、市場優勢,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研發只有通過“用”才能進入市場,用戶帶來了實踐經驗和市場信息。
每經記者|周逸斐 每經編輯|陳星
每經12月28日電(記者周逸斐)12月28日,由中國投資協會聯合中國民族貿易促進會、中國商業會計學會共同主辦的2024中國實體經濟發展投資論壇在北京召開。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李毅中在大會現場表示,傳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載體。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創新活躍、技術密集、價值高端、前景廣闊,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新賽道新領域。當前新興產業占GDP比重約13%,工業領域高技術產業占16%,仍要加快增長。
另外,傳統產業仍是實體經濟的根基,是提供重要能源資源、原材料、裝備和保障民生的主體,不少行業已有全球優勢。
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微信采訪時進一步表示,激發實體經濟也要重視民營經濟發展。支持民營企業參與重大科技攻關,牽頭承擔工業軟件、云計算、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新型儲能等領域的攻關任務。當前我國產業發展存在一些產業鏈關鍵節點上的技術短板,比如芯片、操作系統、生產力軟件等,民企參與必將大大加強這些領域科技創新、技術自主化的效率。這樣既能以科技增強民營企業的全球競爭力,激活民營經濟,也能為中國經濟未來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
李毅中還指出,要高度重視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約35%,大量研發成果未能形成現實生產力。應充分發揮制度優勢、產業優勢、市場優勢,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研發只有通過“用”才能進入市場,用戶帶來了實踐經驗和市場信息。
要積極推進數字技術與工業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兩類技術都是發展動力,都有各自的前沿技術。數字化轉型著力點要深入到生產制造的核心部位。應抓住生產要素指標,抓住工藝改進、智能控制、物理單元升級、設備運行等核心環節,深入應用AI,創造高效應用場景。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