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6-07 10:37:13
6月6日,在成都舉行“文化藝術管理與文化強國建設”學術研討會暨《文化藝術的管理邏輯》新書座談會上,《文化藝術的管理邏輯》作者馬健分享了他觀察文化產業十余年的核心總結。他認為,文化產業需尊重文化規律和市場規律,增強成本意識,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
每經記者|石普寧 每經編輯|余洋
“在我看來,文化藝術的管理邏輯可以總結為四句話:尊重兩個規律、增強成本意識、考量各方利益、實現雙效統一。”6月6日,在成都舉行的“文化藝術管理與文化強國建設”學術研討會暨《文化藝術的管理邏輯》新書座談會上,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西南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西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旅游學院)教授、《文化藝術的管理邏輯》作者馬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分享了他觀察文化產業十余年的核心總結。
在馬健看來,文化產業的發展需在文化規律和市場規律之間找到精巧的平衡點。他指出,單純遵循文化規律,可能會誕生絕妙創意,卻因資源配置或市場推廣不力而“孤芳自賞”;反之,若只尊崇市場規律,文化藝術便極易淪為逐利工具,陷入低俗化、同質化的泥潭。
成本意識是另一條不容忽視的準繩。“坦率地講,不少文化項目之所以陷入虧損,根源便在于成本意識的缺失,”馬健認為,一些項目過度追求視覺奇觀,卻忽視了敘事魅力,最終“華而不實”。
這套管理邏輯的最終指向,是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他建議,對于實際社會效益高但短期經濟效益低的文化項目或文化產品,可予以財政補貼或進行政府采購;反之,則可以通過類似征收“文化污染稅”的思路,對社會效益低劣的項目進行約束,從而引導市場預期。
當這套底層邏輯應用于以AIGC為代表的新趨勢時,其核心原則依然適用。
馬健表示,產業參與者應善用科技之力,鼓勵“文化創意+科技創新”的實踐,但前提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能起決定性作用,尤其是要在探索階段,避免行政的過度干預。同時,通過高效平臺整合資源,打通產業鏈上下游,并始終將社會效益置于首位。
他強調,“在追求商業成功的同時,必須肩負起文化傳承與價值引領的重任。”
當談及城市如何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時,馬健認為,其關鍵在于營商環境的建設,而這背后更需要思想觀念的突破。
“值得深思的是,為何很多舉措常常是‘對標’學習的成果,而不是‘首創’?” 他舉例說,某地方干部曾向他坦言:“我們也沒什么思路,就是看發達地區怎么做,我們跟著學就對了。”在馬健看來,如果不能真正解放思想,這種“抄作業”的思維模式,恐怕會讓一個城市的營商環境建設永遠停留在“學得像”的層面,難以實現超越。
思想的突破,需要政府職能的支撐。“據我觀察,沿海發達地區的不少地方政府,頗具新公共管理學所提到的‘企業型政府’特質,背后是政府靈活高效的體制與服務,”他提道,“如果一個城市想在營商環境上取得重大突破,就必須‘刀刃向內’: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重塑政府職能,著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歸根結底,營商環境是人的問題。根據親身經歷,馬健對務實、低調、服務意識強的風格深有體會。以此出發,他引述了一個經典提法——以“有求必應、無事不擾”的“店小二”精神服務企業。
“這種主動服務的‘店小二’精神,能否真正內化為服務企業的行動自覺,將直接影響企業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也是衡量一個地區營商環境水平的關鍵標尺。”他最后總結道。
據悉,《文化藝術的管理邏輯》收錄了馬健2013至2023十年間發表于《光明日報》《中國社會科學報》等報刊的55篇理論評論文章。其出版得益于由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中國文聯出版社于2023年聯合啟動的《啄木鳥文叢——文藝評論家作品集》出版計劃。在已遴選并出版的19部作品中,《文化藝術的管理邏輯》是西部地區入選的首部作品集,也是其中唯一一部關于文化藝術管理的作品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