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久久一/一级**色/无遮无挡试看120秒动态图/韩剧热播网 - 一女三黑人4p免费视频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每經熱評|中長期大額存單“退場” 銀行、儲戶亟需做好“加減法”

每日經濟新聞 2025-06-17 21:19:42

每經評論員 李玉雯

曾一度掀起搶購熱潮的長期大額存單,正在加速“退場”。如今,在多家大行、股份行及城商行的App中,3年期和5年期大額存單產品已難覓蹤跡。部分銀行App上雖仍顯示有3年期產品,但長期處于“售罄”狀態,多數銀行在售的大額存單最長期限僅為2年。

大額存單因20萬元的起購門檻,以及相較普通定期存款更具優勢的利率水平,一度成為銀行攬儲的有力工具。2018年資管新規出臺后,保本理財逐步退出市場,兼具高收益、安全性與一定流動性的大額存單,長期占據銀行網點營銷的核心位置,“一單難求”的搶購場景頻繁出現。

如今中長期大額存單紛紛“退場”,背后有著復雜且深刻的原因。

首先在于銀行業息差持續收窄,壓降大額存單等高成本負債成為銀行的必然選擇。今年一季度數據顯示,我國商業銀行的凈息差進一步降至1.43%,環比下降9個基點,處于歷史低位。從銀行資產負債兩端來看,資產端受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多次下調影響,收益面臨壓力;負債端盡管存款利率下調,但存款定期化趨勢依舊明顯,致使銀行付息成本居高不下,盈利空間被顯著壓縮。

其次,利率下行預期不斷增強。在貨幣政策適度寬松的主基調下,利率下行趨勢持續。銀行下架中長期大額存單,是為了避免鎖定長期高息負債,從而降低利息支出,更靈活地應對市場變化。

此外,監管層面也在積極發揮引導作用。近年來,監管層通過利率市場化機制,引導銀行降低存款成本,促使銀行維持合理利潤和凈息差水平,增強服務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性,推動銀行優化負債結構。

透過中長期大額存單“消失”現象,銀行和儲戶需做好“加減法”以應對市場變化。

銀行層面應做好“減法”,摒棄對規模的盲目追求,平衡好規模與效益的關系。從以往銀行機構召開的業績說明會可知,多家銀行已將“壓降長期限存款”列為負債結構調整的關鍵策略。不過,如何引導高成本存款客戶在到期后實現轉化,留住客戶與資金,考驗著銀行的客戶維系能力。這就要求銀行在產品和服務上進行創新升級:在產品設計方面,推出養老專屬存款、教育專屬存款等滿足特定需求的存款產品;在財富管理協同方面,打造“存款+理財+保險”的一站式金融服務,以此增強客戶黏性。

儲戶層面則要做好“加法”,從單一儲蓄模式轉向多元資產配置,適應市場新變化。首先,儲戶要認清當下高收益資產逐漸稀缺的市場環境,避免因盲目追求高收益而陷入投資風險。其次,應根據自身情況搭建投資組合,將資金分散投資于不同流動性、收益性和安全性的理財產品。例如,以存款、國債作為投資安全墊,適當配置固收類產品,風險承受能力較強的投資者還可適度配置權益資產,以提升投資收益。最后,也是最為關鍵的一點,投資組合的搭建必須緊密結合自身實際,綜合考慮投資經驗、收益預期、風險偏好以及流動性需求等因素,進行理性投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銀行 每經熱評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