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融媒體中心 2025-06-25 20:21:25
從一株靜立八百余年的枇杷古樹,到如今5.1萬畝標準果園的綿延,回望過去,石棉枇杷的種植歷程是一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奮斗史。從華中農業大學專家的初次發現,到石棉縣農業局科技人員康偉不遠千里帶回的枇杷苗,石棉人民用汗水和智慧,一點點鋪就了枇杷產業的基石。
然而,科技化種植的引入、“石棉系列”的誕生為石棉枇杷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讓石棉枇杷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姿態,向世界展示著現代農業的魅力與活力。
石棉枇杷有專屬種植技術?
當然!“因材施教,才能有讓人記得住的味道”
時間回到2018年,在福建舉辦的一場枇杷學術交流會上。石棉縣第六批科技特派員、枇杷組組長徐元軍帶去家鄉的枇杷,讓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建華入口難忘,連聲贊嘆:“細嫩化渣,皮薄,果味濃郁!吃了石棉枇杷,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枇杷味!”
這句褒獎,正是石棉枇杷數十年來積攢的榮耀、口碑與驕傲履歷的真實寫照。
石棉枇杷憑什么能在全國眾多枇杷品種中脫穎而出,引得專家、客商、消費者青睞?
徐元軍的答案擲地有聲:“除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更多靠‘事在人為’!”
這份努力,需要藏在每一個種植管護細節里——枝條如何掛果更優,有機肥與速效肥怎樣配比最妙,何時灌溉恰到好處……為此,石棉縣的技術人員制定《石棉縣枇杷標準化生產技術》,細分到具體的基地如何以產定量、配方施肥等,實現枇杷種植的“因材施教”,確保種出來的石棉枇杷更有“石棉味”。
徐元軍(左)匯報枇杷測土配方施肥工作推進情況(資料圖片,受訪者供圖)
“以前施肥全憑感覺,有時雖然一畝地都施了肥,果子反而越種越小。”徐元軍說,改變始于2009年,石棉縣農業局在全省果樹種植管護中率先引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這相當于給土地做一次全面的“血常規”——分析土壤成分,缺什么補什么:缺氮,就補氮;缺磷,就補磷,缺鉀,就補鉀。實現“測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全鏈精準調控。
為了增強土壤有機質,需要取土檢測、制定田間試驗配方、結果后檢測果品、調整配方,再檢測、再調整……一整套下來,雖然耗時耗力,但果園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大大提升,化肥用量明顯下降。“本質是讓大地‘科學進補’。”徐元軍比喻道,“這種土地上種出的枇杷,味道更正,品質更優!”
枇杷園中的智慧塔
科技化的展現,在美羅鎮三明村的枇杷種植標準化示范基地內也能看見——傳感器實時監測土壤養分含量和濕度并通過智慧塔將這些數據傳送到惠農云App上,果農根據土壤養分含量和農作物需肥規律特點,將農家肥或化學肥料配兌成肥液,水肥相融后通過管道和滴頭直送根系。
果農可通過手機App,實時查看土壤情況,一鍵操作灌溉施肥,省時省力、節水節肥,種出的枇杷更環保有機。
科技的應用不僅僅限于傳感器,誘蟲燈、精準修剪、種植綠肥……一系列“組合拳”下來,石棉枇杷的優果率達到90%以上。
1200元一株枇杷苗?
石棉栽培出“枇杷界的‘天花板’‘扛把子’”
2021年,石棉縣的枇杷新品種“春花1號”樹苗,在網上賣出了1200元的價格。
這棵枇杷苗的培育,源自于一名老教授的夢想。
“凍害是枇杷產業的‘死穴’。四川冬季,尤其高海拔地區,凍害頻發。”多年來,石棉縣因凍傷而絕收枇杷幼果的情況偶有發生。
看著蹲在田埂邊落淚的果農,中國枇杷學會常務理事、四川農業大學教授王永清被深深刺痛。二十多年前,一個堅定的念頭在他心中生根:一定要培育出能抵抗寒冬的優質枇杷品種!
2025年6月6日,在石棉縣豐樂鄉的枇杷大觀園,王永清輕撫一株掛滿紙袋的枇杷樹。這,正是在石棉培育出的能夠躲過凍害的優質枇杷品種“春花1號”。
王永清介紹,2010年,石棉縣與四川農業大學開啟校縣合作,加速了團隊的育種進程。團隊在經過多次嘗試后,轉而探索“避凍”新路:以“大五星”枇杷為母本,春天開花的野生南亞枇杷為父本,進行遠緣雜交。
經過漫長等待和精心選育——幼果生長避開冬季,六月果實成熟、糖度高達20%左右的新品種“春花1號”誕生了!它徹底改寫了枇杷“凍不得”的歷史。
王永清教授在枇杷大觀園中展示“春花1號”
2021年,“春花1號”拿到四川省非主要農作物品種認定委員會頒發的新品種認定證書。這就意味著,這個在石棉原創的枇杷新品種可以在全省,甚至全國適宜地區大范圍推廣。
2022年8月,“春花1號”枇杷榮獲國家農業農村部植物新品種權證書。
“外界形容‘春花1號’是枇杷界的‘天花板’‘扛把子’!”王永清笑道。如今,“春花1號”已推動栽培區海拔升高500米,成為山區致富增收的“金鑰匙”。
為何石棉如此重視枇杷新品種培育?在王永清的眼里,石棉生態條件、人文資源得天獨厚、絕無僅有,是枇杷生長的理想之地。過去,石棉縣缺乏自育品種。品種先行,選對了品種,就抓住了產業發展的“牛鼻子”。
石棉枇杷大觀園里培育中的白肉枇杷
從2010年開始,石棉縣開始探索枇杷品種的改良與選育,與四川農業大學等進行枇杷科技校縣合作,開展枇杷品種的遺傳改良和新品種選育研究,迄今已引進枇杷種質資源210份以上,并建立枇杷新材料種質資源信息庫,為未來的育種突破打下堅實基礎。
目前,石棉縣已被認定的“春花1號”“蜀白1號”等枇杷優良新品種達8個。
吃一顆枇杷還能溯源?
產地直銷、果園溯碼都是“云端暢銷”的秘訣
石棉枇杷的溯源信息
“掃一掃這個碼,果樹位置、施肥記錄、物流信息、農殘報告一目了然。”在石棉縣坪陽黃果柑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坪陽合作社),副理事長徐登文打開手機里一家高端商超的二維碼,展示一顆枇杷的“電子身份證”——溯源碼。
消費者收貨后掃碼,就能看到枇杷的開花、施肥、結果、采摘……全程透明。
在迎政鄉八牌村的坪陽合作社商品化處理中心,電商主播熱情推介著石棉枇杷。后方,幾十名工人有條不紊地忙碌著。一顆顆新鮮枇杷在通過稱重、分揀、套網、裝箱等流程后,被發往全國各地。產地直銷,一度成為網友信賴石棉枇杷的原因。
打包完畢準備發往全國各地的石棉枇杷
憑借著“電商銷售、產地直發”模式,每當石棉枇杷上市,就會有不少外地食客“聞香”而來。如今,坪陽合作社“云端”銷售枇杷日均1.5萬余公斤。
石棉枇杷的科技突圍之路,不僅改變了傳統農業的面貌,更為這方水土注入經濟活力。
石棉枇杷的每一次突破,都在書寫農業科技“追光”的故事,這顆金黃的果實,終將成為石棉傳遞給世界的一張“甜蜜名片”。
關于未來,石棉縣也有了自己的思考:推廣標準化種植技術及優質新品種,實現精細化管理;持續篩選高產、優質、適應性強的枇杷新品種;強化“石棉枇杷”品牌影響力,擴大市場認知度;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優化產業發展環境;鞏固線下渠道,拓展電商平臺,打通產銷鏈路……通過這些綜合措施的實施,石棉縣有信心共同推動枇杷產業高質高效持續健康發展。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