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6-29 16:40:01
房地產行業要想“取到真經”,不能僅僅依賴流量帶來的短暫熱度,還需回歸產品本質,提升服務質量,在順應政策趨勢的基礎上,探索出適合自身發展的可持續營銷模式。
每經評論員 陳夢妤
“這里離故宮博物院只有900米。”袈裟換西裝,遲重瑞一開口,熟悉的味道撲面而來。
近日,在多個短視頻平臺,86版《西游記》中唐僧的扮演者遲重瑞站在馬路中間,向觀眾介紹身后的樓盤。不同于傳統中介小哥激情澎湃的推銷話術,遲先生的講述舒緩從容,仿佛讓人重回“你挑著擔,我牽著馬”的經典場景。
“唐僧”賣房迅速引發廣泛關注。從傳播層面來看,此次事件印證了反差感營銷的精準性。不過,與其他明星或IP人物賣房不同,“唐僧”賣房具備的先天優勢幾乎難以復制——自家物業、地處北京二環,這樣的條件既獨家又優越。
不過,“唐僧”所售項目并非新盤,而是一個拿地超20年的老項目。該項目于2020年翻新改造,僅有一棟樓。第三方中介平臺信息顯示,其二手房掛牌單價在16萬元/平方米至18萬元/平方米之間,即便60平方米的小戶型,購房門檻也高達千萬元級別。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項目幾年前就已開始銷售,各公開平臺也不乏相關推介信息,但營銷效果遠不及此次。作為非標產品,房地產項目受本地屬性和相關政策限制,無法面向全國推廣。而將樓盤與流量IP深度綁定,既能提升知名度,又能吸引有效受眾,或許是消化存量房源的有效途徑。
此次“唐僧”賣房,也折射出地產圈營銷進入新階段。從企業內部渠道來看,“唐僧”賣房本質上是開發商在選擇營銷“代言人”時,從單純考量知名度轉向與客群共鳴度的復合考量。開發商借助自身資源和已有優勢,減少對外部渠道的依賴,不僅能節省大量營銷費用,還有可能借助流量推動其他項目的銷售。
從外部渠道角度分析,隨著頭部中介資源日益集中,高額的渠道費用讓不少開發商望而卻步。在此背景下,開發商更愿意尋找其他有效替代方式,充分挖掘自身潛力,這也是市場競爭下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家族企業自產自銷模式頗為流行。像好利來的羅成、特步的丁嘉敏、潔麗雅的石展承等,都通過短視頻活躍在大眾視野中,并借此將家族生意越做越大,實現“自家生意順手吆喝”。此次“唐僧”賣房,旨在推動家族高端物業去化,與上述模式同理。
很多人已經嘗到流量帶來的甜頭,未來大家或許還會看到更多經典IP人物參與賣房。“唐僧”賣房的爆火,不僅是經典IP跨界營銷的典型案例,更反映出房地產行業在存量時代、流量焦慮下的創新嘗試。
然而,這種名人效應能否真正轉化為實際購買力,還有待市場檢驗。此外,流量反噬的情況是否會出現,同樣難以預測。畢竟,在流量時代,機遇與風險并存。房地產行業要想“取到真經”,不能僅僅依賴流量帶來的短暫熱度,還需回歸產品本質,提升服務質量,在順應政策趨勢的基礎上,探索出適合自身發展的可持續營銷模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