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元市融媒體中心 2025-07-09 20:36:51
“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里,目光所至皆為華夏,五星閃耀皆為信仰。”“有一種信仰叫大好河山寸土不讓,有一種熱愛叫清澈的愛只為中國……”來自華夏兒女的深情告白彰顯了一片愛國之心,作為一方紅色熱土,廣元始終銘記歷史,砥礪前行。
我們不曾忘記,這里是原川陜蘇區核心區域、后期首府和紅四方面軍長征出發地;我們時刻牢記,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輩革命家浴血奮戰,指揮了反“三路圍攻”“六路圍攻”,激戰黃貓埡、強渡嘉陵江、血戰劍門關等經典戰役;我們永遠銘記,5.3萬廣元優秀兒女踴躍參加紅軍,譜寫了“寸土千滴紅軍血、一步一尊英雄軀”的慷慨壯歌。
英雄烈士是中華民族的脊梁,紅色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燈塔。近年來,廣元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退役軍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烈士褒揚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連續七屆榮獲“全國雙擁模范城”“四川省雙擁模范城”稱號,將紅色光芒灑向市內各個角落。
保護紅色資源 讓紀念設施“強”起來
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今年2月,廣元市烈士陵園被評為第七批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該陵園建于1964年,現安葬有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后犧牲的四川、山西、甘肅等省市烈士85位。近五年來,來自全市各界20余萬人次在清明節、“9·30”烈士紀念日、國家公祭日等重要時間節點,前往陵園開展入黨入團入隊儀式、重溫入黨誓詞、主題黨日等教育活動。
其實,早在2020年起,廣元市便著手科學制定全市烈士陵園修繕保護方案,將廣元市烈士陵園改建項目等8個重點項目,成功納入《四川省烈士紀念設施三年提升行動方案(2021—2023年)》(以下簡稱《方案》)。
通過《方案》的實施,全市烈士紀念設施實現全面提質改造,進一步強化了安葬、紀念、教育三大核心功能,為全社會提供了莊重肅穆的瞻仰和教育場所。多年來,社會各界群眾逾31.4萬人次在各烈士紀念設施瞻仰緬懷英烈,紅色精神在一次次的瞻仰與緬懷中不斷傳承、延續。
此外,秉持“應遷盡遷、集中管護”原則,市級相關部門將散葬在轄區內的54位烈士遺骸妥善遷至烈士陵園安葬,同時對34處縣級以下烈士紀念設施進行全面修繕,使每一處烈士紀念設施都成為傳承紅色基因、銘記歷史、教育后人的堅實陣地。
2024年5月,廣元市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專家委員會在全省率先成立,22名黨史、軍史、文史等相關專業人士受聘為專家委員會成員,他們圍繞烈士紀念設施的規劃設計、保護管理、修繕維護、陳列展示等提出咨詢意見和技術指導;對黨史軍史戰史相關史料和烈士事跡的收集分析、調查核實等提出咨詢意見并提供研究支持,對推動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管理工作不斷向前,新時代烈士褒揚工作系統化、專業化、科學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深挖紅色資源稟賦,廣元市建成中國紅軍城、蒼溪紅軍渡、木門會議遺址、紅軍文化園等紅色文化矩陣50余個,革命先烈的奮斗歷程得以生動展示、革命精神永續流傳,成為中小學生開展紅色教育的重要陣地,成為廣元人民賡續紅色血脈的精神高地。
講好紅色故事 讓英烈精神“活”起來
今年3月,通過層層選拔,30名正式“紅領巾講解員”和30名預備“紅領巾講解員”正式上崗。該活動引發全網近50萬人次關注,在全市中小學校掀起了學習紅色文化、講述紅色歷史、傳承紅色精神的熱潮。
來自利州區萬達實驗學校的李雨薇說:“手中的聘書,不僅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傳承的使命。我將用心學習歷史,用情傳遞精神,讓更多人聽見革命先輩的熱血與榮光!”
為了講好紅色故事,多年來廣元市始終堅持挖掘與弘揚相結合,以便進一步夯實精神根基。自2022年4月起便開展全覆蓋、拉網式尋訪紅軍革命先烈英名工作,廣元籍紅軍革命先烈人數從原來掌握的4.7萬名增加至5.3萬名。積極開展為烈士尋親工作,截至目前,共遷回5名烈士遺骸,為28位烈士找到親人。在英烈精神的感召下,廣元市涌現出李雨闐、何鑫、羅東來3位新時代英雄烈士。
為生動詮釋紅色故事,廣元市先后創作推出豫劇《烽火情緣》、舞臺劇《信仰之城》、電影《老兵刀鋒》等紅色文藝精品,以抗美援朝老戰士李化武為原型的長篇紀實文學《八千里路》出版發行,李化武成為廣元人民家喻戶曉的先進模范。
青年興則民族興,青年強則國家強。紅色故事是廣大青少年最好的老師。為上好這一“思政課”,每年9月,圍繞全民國防教育月和“紅色九月”雙重主題,以“請進來”“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邀請廣大師生走進烈士陵園,實地感受英烈精神的力量;組織老戰士、抗美援朝老兵、英烈講解員等走進校園,開展英烈精神、國防教育主題講座20余場次,受教育學生2.4萬人。組織開展“童‘畫’我心中的英雄”全民國防教育主題繪畫展,紅色基因在下一代心中生根發芽。
從紀念設施的管護升級,到英烈精神的傳承延續,廣元市以實際行動書寫了英烈紅色文化傳承的生動篇章。未來,廣元市將繼續以“保護設施”留存歷史記憶,“深挖故事”激活精神內核,讓信仰之光穿透時空,在川北大地的紅色版圖上,繼續書寫英烈褒揚工作的時代答卷,讓紅色根脈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