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7-15 21:17:04
每經記者|陳晨 每經編輯|肖芮冬
7月14日,國新證券發布公告稱,截至2024年末,公司母公司報表未分配利潤為-61.21億元。公司計劃使用風險準備金、法定盈余公積、資本公積彌補虧損。本次彌補虧損方案實施完成后,母公司報表口徑累計未分配利潤為0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國新證券此次“補窟窿”的操作源于歷史遺留問題。2020年,國新證券的前身——華融證券巨額虧損逾82億元,這一重大經營失利也直接導致公司在此后數年持續處于未分配利潤為負的狀態。而國新證券本次通過資本公積等彌補母公司累計虧損,或許意味著,國新證券已啟動“歷史包袱”的化解工作。
彌補母公司累計虧損
國新證券披露的信息顯示,根據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的審計報告,截至2024年12月31日,國新證券母公司報表未分配利潤為-61.21億元,一般風險準備為7.07億元,交易風險準備為7.07億元,盈余公積為7.07億元,資本公積為96.28億元。
面對累計虧損,國新證券根據相關法律法規以及《公司章程》等相關規定,審議通過了《關于使用風險準備金、法定盈余公積、資本公積彌補虧損的議案》,即使用母公司一般風險準備7.07億元、交易風險準備7.07億元、盈余公積7.07億元和資本公積39.99億元,四項合計約61.21億元,用于彌補母公司累計虧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本次彌補虧損方案實施完成后,國新證券母公司一般風險準備僅剩170.78元,交易風險準備減少至0元,盈余公積減少至0元,資本公積減少至56.29億元,母公司報表口徑累計未分配利潤為0元。據了解,相關事項已于股東會審議通過的當月進行賬務處理。
國新證券表示,公司目前經營情況正常,財務狀況穩健,各項債券均按期足額兌付兌息,未發生違約情況。公司會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
更名前曾現巨額虧損
Wind(萬得)數據顯示,2022年~2024年,國新證券凈利潤分別為5.01億元、4.84億元和3.20億元。
雖然凈利潤連年下滑,但國新證券仍處于盈利狀態。在此背景下,國新證券為何還需要彌補如此大的累計虧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這或許可以從公司歷史和財報中一探究竟。2020年時,國新證券還叫華融證券。當年,華融證券開展了風險資產相關的處置和清理工作。
華融證券曾表示,風險資產形成的歷史原因和當期市場影響交織,疊加新冠疫情沖擊和市場“爆雷”事件,客戶履約能力受到較大影響,相關資產質量也較前期承壓。對此,華融證券對風險資產進行了全面審視、評估及減值測試,當期確認了信用減值損失和公允價值變動損失,對經營業績造成了非常重大的影響。
于是,華融證券出現了巨額虧損。財報顯示,2020年,華融證券整體實現營業收入11.86億元,同比下降63.66%;凈利潤為虧損82.35億元。截至2020年年末,華融證券未分配利潤為-78.59億元(母公司報表口徑),此后在近幾年盈利的情況下,逐漸減少至2024年年末的-61.21億元(母公司報表口徑)。
2022年年初,中國華融發布公告稱,中國華融(作為出讓方)與國新資本簽署《國有產權交易合同》,擬向國新資本轉讓持有的華融證券71.99%股權。本次轉讓完成后,中國華融將不再擁有華融證券任何權益,且華融證券不再為中國華融的附屬公司。
2022年6月,證監會核準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為華融證券實際控制人,對國新資本受讓華融證券股權無異議;次月,公司名稱由華融證券變更為國新證券。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