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5 22:54:19
中成藥價格虛高問題依舊突出,多地開展掛網價格治理,密集點名高價中成藥。中國醫藥健康發展促進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申勇表示,基于從醫院、藥廠和藥店等多方面了解到的信息,今年國家進一步加強了對醫保費用的監控,隨著“高價中藥大點名”的開展,在各省醫院銷售的多種中成藥產品都受到了價格治理的影響。
每經記者|林姿辰 每經編輯|董興生
中成藥首次全國集采已經過去2年,中成藥價格虛高的問題解決了嗎?
7月24日,廣西藥品集團采購服務平臺發布《關于開展中成藥掛網價格治理工作的通知》,針對169個高價中成藥,給出了“省內最小每日費用”參考,要求藥企在7月30日前完成掛網價格調整。
在此之前的7月22日,吉林省發布的通知更為直接,不僅公示了52個價格虛高的中成藥,還給出了這些藥物的每日費用與省內最小每日費用的價差倍數。《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無論從藥品種類還是可比價差看,與同期披露的43個價格虛高的化學藥相比,中成藥價格虛高的情況更為嚴重。其中,重慶希爾安藥業有限公司的元胡止痛片的價差倍數達117倍多。
截至目前,吉林、河南、江西、山西、內蒙古、寧夏、河北、江蘇等多地密集開展中成藥掛網價格治理,大批中成藥被納入治理范圍,安宮牛黃丸、板藍根顆粒、小柴胡顆粒、六味地黃丸等知名品種均在列。
而根據吉林省發布的價格虛高未過評(未通過一致性評價)藥品名單和價格虛高中成藥產品名單,中成藥價格虛高的問題更為突出。
具體來說,吉林省此次公布的價格虛高的未過評藥品共43個、11種,掛網價在2元到170元之間,與過評藥品全國中位價的價差倍數在1倍到30倍之間。而價格虛高的中成藥共52個、12種,掛網價在100元到4.6萬元之間,每日費用與省內最小每日費用的價差倍數在10倍到117.51倍之間。
比如,重慶希爾安藥業有限公司的元胡止痛片,掛網價110元,每日費用45.83元,省內最小每日費用0.39元,價差達到117.51倍;云南玉藥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的滇女金丸(女金丹丸),掛網價117.16元,每日費用23.43元,省內最小每日費用0.23元,價差超過101倍。
記者還發現,名單中出現多家知名企業的身影,比如華森制藥(SZ002907)的小兒咽扁顆粒,按照掛網價計算的每日費用為48元,是省內最小每日費用的12倍;廣譽遠(SH600771)控股子公司山西廣譽遠國藥有限公司的西黃丸,按照掛網價計算的每日費用為328.33元,是省內最小每日費用的11倍多。
而在2024年年報中,廣譽遠曾表示積極響應政策規定,根據掛網監測價,自查自糾,規范管理公司產品價格體系,同時做好多渠道終端價格管理工作。
價格虛高是中成藥市場的頑疾。2009年,《中國藥房》曾發表過一篇名為《中成藥價格虛高的實證研究》的論文,顯示調研的93種高價中成藥品種中,僅6種藥品的理論零售價和實際零售價比較接近,其余87種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虛高。
2016年,現任重慶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的張維斌曾在《中國藥房》發表論文,探討虛高藥價的成因,給出了政府定價機制不健全、藥品流通環節眾多、藥品領域商業賄賂行為、藥品采購交易制度不完善、“以藥補醫”機制促使醫院和醫師選用高價藥等原因。
過去9年間,上述多個薄弱環節已被修補。比如,2023年6月,中成藥首次全國集采在武漢開標,覆蓋30個省級單位,涉及16個采購組、42個產品,中選品種平均降價幅度為49.36%,預計每年可節約藥品費用超過45億元。
自2023年國家醫保局啟動掛網藥品價格治理工作以來,藥品價格治理已進入常態化階段。截至目前,已有28個省份完善藥品掛網規則,大批中成藥掛網價格得到有效規范。
目前來看,中成藥的價格治理以“日均治療費用”為核心,各省治理主要通過標識顏色對應相關處罰,基本為超過地區最低掛網價3倍以上的產品標識為“黃標”,5倍以上為“紅標”,10倍以上暫停掛網。
7月25日,中國醫藥健康發展促進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申勇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基于從醫院、藥廠和藥店等多方面了解到的信息,今年國家進一步加強了對醫保費用的監控,隨著“高價中藥大點名”的開展,在各省醫院銷售的多種中成藥產品都受到了價格治理的影響。
不過,記者注意到,中成藥不像化學藥那樣有明確的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標準,同一名稱的中成藥成分可能不同,同種藥品的劑型可能不同,價格也有差異。
以被吉林省點名的安宮牛黃丸為例,其原料中的牛黃是人工牛黃,還是天然牛黃,直接影響產品的定價。在某頭部電商平臺,同仁堂的安宮牛黃丸雙天然(金衣)(3g*1丸)為860元(天然牛黃),(綠錦盒)(3g*1丸)為218元(人工牛黃)。
申勇也分享了一個典型案例。某生產廠家使用天然牛黃生產的中藥產品,其價格是使用人工牛黃的同類產品的數倍。然而,某省醫保局掛網中心并不認可這一高價,并表示該產品要么按照使用人工牛黃的中藥產品價格中標,要么提供非常充分的理由來維持高價。實際上,天然牛黃的價格是人工牛黃的10倍,第一種選擇對生產廠家來說并不公平。
國家對中藥原料管控的力度,也在逐漸加大。申勇告訴記者,以前中藥飲片的有效期比較模糊,現在,將于8月1日起執行的《中藥飲片標簽管理規定》提出,普通飲片原則上有效期為3年,像陳皮、陳蒿這類“越陳越好”的藥材,可能會放寬到5年,個別礦物質等特殊藥材上限是10年。“這意味著中藥企業既要調控價格,應對原料波動,又要控制存貨時間,太長可能違規。”
申勇認為,從管控醫院、藥店到管控藥廠,特別是從原料和價格角度管控,可能會對使用道地藥材或名貴藥材的企業有影響,但國家也給了“10倍(10倍以上暫停掛網)”的緩沖,企業必須適應這個大環境,進行調整。
具體來說,在競爭日益激烈的院內市場,企業需要響應國家政策調整,同時利用國家推出的中藥經典名方快速申報綠色通道,以及利用AI大數據技術提高效率,增強企業獲利能力。比如,2020年國家推出《中藥古代經典名方》超過100個,如果按照經典名方申報,相關費用大概只有原來的20%,滿足一定條件的可以簡化臨床試驗過程,拿到批號的時間也大大縮短。
除了在存量市場廝殺,申勇看到,大量中藥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把精力和財力都放到了院外的大健康市場,它們利用品牌效應自主定價,布局未來的利潤增長點。比如,李時珍、同仁堂、片仔癀推出了養生水產品,東阿阿膠推出了養生咖啡,張仲景推出了艾灸床等。
“我想這就是中藥企業面向未來的一個大的規劃。”申勇說。
封面圖片來源: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41N1446647763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