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州新聞傳媒中心 2025-08-20 21:11:21
寧波與涼山,雖隔萬水千山,卻因東西部協作的紐帶緊緊相牽。
從單向“輸血”到持續“造血”,寧波駐涼山幫扶工作隊及各縣分隊的掛職干部們深深扎根彝鄉大地,通過升級特色產業、延伸產業鏈條、培育融合業態、引入新興動能,為涼山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源源不斷注入強勁的“寧波力量”。
產業延伸讓特色資源“活”起來
眼下正值鹽源早熟蘋果集中上市期,作為當地早熟蘋果的代表品種,華碩、嘎拉憑借生長周期短的優勢,搶先在夏末秋初占據市場。鹽源縣作為全國高原蘋果主產區,43萬畝果園年產蘋果超70萬噸,總產值達33億元,卻曾因“藏在深閨人未識”陷入“優質不優價”的困境。此外,全州其他縣(市)依托各自獨特的海拔、溫差、土壤等條件,孕育出一批批質優味美的特色農產品:雷波的靈芝、木里的青杠木耳、布拖的高山葡萄、金陽的熱帶水果……卻又因品牌弱勢等問題長期制約著發展。
鹽源早熟蘋果集中上市,果農正在采摘。
破解“痛點”的關鍵在于拉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寧波駐涼山幫扶工作隊精準施策,以“標準化生產+精深加工+品牌運營”的全鏈條思維,為涼山特色產業“強筋健骨”。在鹽源縣,總投資1400萬元的蘋果集散產業園正加速建設,其中990萬元來自東西部協作資金。“園區將引入全自動篩選流水線,通過果徑檢測、X光掃描等技術,從源頭把控蘋果品質,區分等級定價。”鄞州區掛職鹽源幫扶干部孫自昌介紹,項目建成后不僅能實現蘋果分級分揀,還將整合蘋果干、蘋果酒、蘋果飼料加工及“蘋果豬”養殖等配套項目,同步發展林下中草藥種植與白鵝養殖,帶動產業能級全面躍升。
而美姑縣的紅梨產業也正經歷著從“賣鮮果”到“全利用”的轉型。總投資2.08億元的紅梨總部聚合區正拔地而起,4.64萬平方米的園區集加工、冷藏、研發、銷售于一體,投產后可年加工紅梨原漿2000噸,生產NFC果汁350萬瓶、紅梨膏33萬瓶,高山燉梨20萬盒,年產值預計達到6000萬元。
奉化區結對幫扶的甘洛縣瓦姑錄村,3660畝翠冠梨基地不僅產出優質果品,更延伸出“農業+旅游”的融合業態。從單純賣梨到“賣風景、賣體驗”,2024年該村村民收入較2018年翻了四番,昔日的小山村已成為3A級旅游景區,農文旅融合的活力持續釋放。
新興產業為高原版圖“添”新色
在普格縣螺髻山鎮德育村,兩座現代化大棚在陽光下格外醒目。80個養殖池里,一尾尾銀光閃閃的鱸魚游動自如,甬寧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濤峰一網撈起數條,高興地說:“今年預計產魚30萬斤,產值超600萬元,昆明、成都的客戶早就來預訂了。”誰能想到,這片平均海拔2500米的高原,竟能產出肉質細嫩、魚腹雪白的優質鱸魚?
普格縣螺髻山鎮德育村鱸魚養殖池。
這一突破源于寧波與涼山的產業協作創新。2021年,寧海縣幫扶干部牽線搭橋,趙濤峰看中當地高山泉水的優質水質與晝夜溫差優勢,先后投入1100萬元建成集溫室大棚、循環系統、智能供養房于一體的養殖基地。“這里的泉水純凈無污染,養出的鱸魚品質遠超平原地區。”項目采用“租金+分紅”模式,每年為德育村及另外四個村集體帶來穩定收益。
如今,隨著鱸魚產業的不斷發展,甘洛縣鱸魚苗企業也于今年5月投產,可年產大口黑鱸苗1000萬尾,大口黑鱸商品魚20萬斤,年產值可達1000萬元。
更令人驚嘆的是鹽源縣的“海鮮陸養”項目。在這片海拔超2500米的高原上,1000畝養殖基地正培育南美對蝦與青蟹,成為全國海拔最高的“海鮮陸養”項目。“最大的挑戰是模擬海洋環境、調控水溫。”四川省甬先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傅佐彬介紹,寧波大學海洋學院專家團隊長期駐點指導,通過大棚溫控、水質調節等技術,攻克了晝夜溫差大的難題。項目一期已于5月投苗,預計國慶前就能讓涼山群眾吃上鮮活的地產海蝦與青蟹。
從“高原養魚”到“山海共養”,科技成為打破地理界限的關鍵。寧波大學特聘研究員王歡團隊深入調研后發現,鹽源地下水硬度與鹽度適宜海鮮生長,通過技術手段可彌補溫差短板。這種“寧波科技+涼山資源”的協作模式,不僅改寫了高原不能養海鮮的歷史,更開創了東西部產業協作的新路徑。
融合業態為增收渠道“拓”寬路
“家人們好,這是大涼山的青花椒,麻香濃郁,來自海拔2000米的生態產區!”在鎮海·金陽電商產業飛地(西昌運營中心)內,“95后”主播黑日阿佳莫正對著鏡頭熱情推介。這個返鄉創業的姑娘,如今已成為帶動家鄉特產出山的“生力軍”。園區由寧波鎮海區運營,采取“企業注冊在金陽、辦公在西昌”的模式,吸引17家企業入駐,積極培養本地主播,線上交易額突破1.5億元,讓涼山好物通過直播鏡頭走進全國千家萬戶。
而越西縣的“山海情?越西非遺館”又與江越電商直播中心共同構成了當地新的產業地標。非遺館內,彝族刺繡、銀飾、漆器等傳統工藝通過體驗式消費“活”起來。相鄰的直播中心里,寧波江北區引入的科技文創公司正開展主播培訓,計劃將苦蕎、冷水大米、越西蘋果等特產推向市場。“我們不僅要賣產品,更要通過直播講好涼山故事。”非遺體驗館負責人陳蕾說,非遺資源與電商直播結合,讓靜止的文化變成了流動的財富。
從“飛地園區”到“直播帶貨”,寧波將數字經濟優勢注入涼山。鎮海?金陽電商園區負責人胡杰表示,通過“理論+實操”培訓,已培育出一批既懂產品又懂文化的本地主播,他們用彝漢雙語推介特產,成為連接涼山與外界的“文化使者”。這種“涼山好物+寧波元素+直播帶貨”的模式,不僅拓寬了銷售渠道,更提升了涼山特產的品牌溢價。
(圖/涼山州新聞傳媒中心資料)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