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久久一/一级**色/无遮无挡试看120秒动态图/韩剧热播网 - 一女三黑人4p免费视频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監管擬出臺健康保險服務保障水平指導意見 業內:有望加速險企角色轉型進程,提升行業整體服務能力

2025-08-21 19:26:00

保險行業正經歷從規模擴張到質量提升的轉型,積極探索為客戶提供健康管理服務。險企通過建設和投資醫療機構、與藥企合作等方式切入,但尚未形成統一服務標準。金融監管總局正研究制定指導意見,明確健康保險發展路徑。險監管政策將推動保險成為連接醫療、醫藥、養老等多方的重要樞紐,有助于形成產業聯動,加速險企轉型進程。

每經記者|袁園    每經編輯|廖丹    

近年來,保險行業正經歷從“規模擴張”到“質量提升”的深刻轉型。在人口老齡化加速、健康需求升級、科技重塑服務的多重驅動下,如何從傳統的風險保障提供者轉變為客戶的健康伙伴,成為諸多保險公司探索的方向。

為更好地給客戶提供健康管理服務,保險機構紛紛通過建設和投資醫療機構、與藥企和醫療器械企業合作等多種方式切入,提高商業保險在健康服務方面的便捷性,但行業當前尚未形成統一的服務標準。

日前,金融監管總局發布一批對政協十四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相關提案建議的答復。其中提到,正在研究制定《關于提升健康保險服務保障水平的指導意見》,擬從推動供需更加適配、提升行業經營能力、加強健康保險監管、優化健康保險發展環境等方面,提出健康保險下一步發展路徑,進一步明確健康保險各險種的發展重點方向和任務,夯實行業基礎能力,推動健康保險更好發揮服務保障功能,深化健康保險與健康產業的協同。

險企在健康產業的參與度顯著提升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的健康保障需求持續增長。在市場需求的推動下,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探索為客戶提供健康管理服務,在豐富健康產品內涵、提升人民群眾健康水平、降低醫療費用支出、提升健康保險專業化服務水平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此前,眾惠相互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健康管理服務與商業健康保險的結合是保險行業向“預防為主、健康導向”轉型的重要趨勢,兩者的協同效應不僅提升了保險產品的價值,還重塑了健康險行業的商業模式。

而從機構的探索來看,大中型保險機構更傾向于自建健康管理公司和醫療服務體系,從而實現保險和健康服務的協同;中小型機構則更多選擇與外部機構合作,從而提高健康管理服務的性價比。例如,中國人壽集團投資太鋼總醫院、泰康保險集團投資建設泰康同濟(武漢)醫院等;京東安聯財險等多家公司聯合京東健康、復星聯合健康共同推出“家醫保”管理型健康險服務,愛心人壽依托大股東新里程健康集團的醫療能力,推出針對不同人群的健康管理計劃。

北京大學應用經濟學博士后、教授朱俊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近幾年險企在健康產業的參與度顯著提升,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保險與醫藥結合,通過與藥企、醫療器械企業合作,推出“保險+藥品/器械”模式,降低患者用藥成本,同時推動創新藥、特藥的可及性;二是參與建設和投資醫療機構,部分險企直接投資或運營醫療機構,形成“保險支付+醫療服務”閉環,提升客戶就醫體驗;三是數字化健康管理,運用互聯網平臺、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客戶提供健康咨詢、慢病管理、體檢管理等全流程服務,把保障前移;四是長期護理與養老結合,部分險企探索“健康險+養老社區+護理服務”的綜合模式,服務老齡化社會需求。

業內:有助于形成產業聯動

在保險機構積極探索的同時,監管也在推動和規范保險機構在健康管理服務方面的行為。

例如,原銀保監會聯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部門印發《關于促進社會辦醫持續健康規范發展的意見》(國衛醫發〔2019〕42號),從加大社會辦醫支持力度、完善醫療保險支持政策等6個方面提出舉措,落實公立醫療機構與社會辦醫同等待遇;原銀保監會印發《關于規范保險公司健康管理服務的通知》(銀保監辦發〔2020〕83號),支持保險公司根據需要與健康管理服務機構、醫療機構、康復服務機構、護理服務機構合作,豐富健康管理服務內容,滿足客戶多樣化、個性化的健康需求。

但是,從踐行的結果看,目前仍有一些待完善的領域,比如產業鏈深度整合方面,保險與醫療、醫藥的合作多是點狀,缺乏行業間的數據共享與標準化,難以全面提升效率;支付與激勵機制方面,如何通過保險設計激勵客戶預防疾病、科學用藥,仍在探索;普惠化與可持續性方面,需要在商業可行性和普惠性之間找到平衡,使更多中低收入群體能享受到高質量的健康服務。

此次,監管釋放信號,表示正在研究制定《關于提升健康保險服務保障水平的指導意見》,也被業內看作是對險企健康管理的正向引導。

“監管釋放擬出臺《關于提升健康保險服務保障水平的指導意見》,對行業和市場至少有三方面積極意義。”朱俊生表示,一是政策導向明確,為險企在健康產業的投資和創新提供制度指引和政策保障,降低探索中的不確定性;二是鼓勵產品與服務創新,指導意見可能會在產品設計、醫療資源對接、數據應用等方面提供規范,從而激勵險企推出更契合消費者需求的健康險產品;三是促進健康產業發展,保險在健康產業中具有資金、客戶、數據等優勢,監管政策將推動保險成為連接醫療、醫藥、養老等多方的重要樞紐,有助于形成產業聯動。

朱俊生認為,在健康管理模式中,險企不再只是“事后賠付”,而是逐步轉型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參與者。若監管意見出臺,有望加速這一轉型進程,提升行業整體服務能力,同時也能增強消費者的獲得感與信任度。

封面圖片來源: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41N1207212204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