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陽觀察 2025-08-28 21:09:40
8月27日,清晨薄霧中的樂至縣高寺鎮,連片桑園青翠欲滴。蠶房里,60歲的蒲玉瓊動作輕柔地將新采的桑葉撒向蠶臺,數萬只白胖的蠶寶寶立刻發出細雨般的啃食聲。“這些可是‘金蠶寶’,不吐絲,專為治病救人!”她笑著說。
蠶寶寶正在進食。
這些蠶正在完成一場從“吐絲結繭”到藥材生產的價值躍遷——在“中國桑都”資陽市樂至縣,一條以科技賦能傳統藥材的僵蠶產業鏈已然成型,不僅讓千年藥材實現標準化生產,更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
從“廢蠶”到“金蠶” 8年攻關破解千年藥材的“標準化密碼”
在中藥圈,白僵蠶是個“老資格”——蠶幼蟲感染白僵菌后僵化,體表長出菌絲體,干燥后就是能祛風止痛、化痰散結的藥材,臨床處方里隨處可見它的身影。可放在過去,樂至農戶提起僵蠶,卻只剩發愁:白僵菌曾是蠶寶寶的致命“瘟疫”,一旦感染,將給蠶農帶來較大經濟損失。偶爾撿拾病蠶晾曬出售,也因感染時機不佳、菌源不明、加工粗放,導致僵蠶品質良莠不齊,挽回的損失十分有限。
村民們正在投喂蠶寶寶。
轉機始于2016年。四川德仁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蔣錫武看到一個痛點:全國每年需要上萬噸符合《中國藥典》標準的僵蠶,但實際合規產量不足2000噸,“供需缺口這么大,如果能將‘野生僵蠶’變成‘標準養殖’,就是條致富路!”
“好的蠶加上好的白僵菌菌種,才能有高質量的僵蠶。”蔣錫武說,八年來,企業攜手政府,與成都中醫藥大學、西南大學、四川農業大學等院校共同開展技術攻關。科研團隊從四川、云南、陜西的野生僵蠶中分離出1000多個白僵菌菌株,對白僵菌“優中選優”。
技術人員正在準備進行白僵菌的培育。
擁有“優菌”后,更關鍵的是“馴菌”。在樂至僵蠶產業園的制菌車間里,科研人員正通過顯微鏡仔細觀察白僵菌的生長狀態,一旁的搖床上,多個菌瓶勻速運轉,培育著新鮮菌液。
“我們需要的是‘聽話’的菌株——它既能穩定感染蠶體,又能讓藥效成分充分積累,還不能夠危害人體。”僵蠶產業園技術總監龍燕解釋道,有的菌株致死太快,導致僵蠶體輕質次;有的則感染太慢,藥效則大打折扣。
技術人員正在觀察白僵菌生長情況。
“擁有好菌種,還必須精準掌握‘接種時機’。”龍燕介紹,團隊花了五年時間,進行了上百批次的實驗,終于在接種時機、菌種處理、僵化過程、干燥保存等關鍵環節上,摸索出了一套規范的流程和作業標準,顯著提升了僵蠶的產量和質量。
條直、色白、蠶體大、斷面黑亮,白僵菌素含量高,2023年,“樂至僵蠶”憑借“無硫磺加工、無黃曲霉素污染、無公害及全程可追溯”獲得“三無一全”質量認證,生產的產品優于《中國藥典》標準。2024年德仁源公司開始量產,年生產優質僵蠶400噸,僵蠶產量居全國第一。該企業也因此成為全國第一家規范化規模化人工接種白僵菌養殖僵蠶的公司。
從“單打獨斗”到“抱團掙錢”:農戶的賬越算越甜
技術突破的紅利,最終實實在在落到了農戶的賬本上。
“養30張僵蠶,比種10畝玉米賺得翻幾番!”高寺鎮天鵝村村民楊貴林的家庭農場里,桑樹枝繁葉茂,村民們背著竹簍穿梭林間,新鮮桑葉剛摘下就送進蠶房,一派熱鬧景象。他給記者算了筆明白賬:以前種玉米,一畝地一年收1200斤,扣除種子、化肥成本,純利潤就800元;現在跟著德仁源養僵蠶,28天就能出一批,一年能養15批,每批30張蠶的產值達8萬元以上,一年純利潤大概能有20—30萬元。
蔣錫武正在查看白僵蠶情況。
“以前愁蠶種、愁菌種、愁技術、愁銷路,現在公司全包了!”樂至推行的“公司+基地+合作社+農場”模式,實現“四統一”(統一蠶種、統一菌種、統一技術、統一收回),徹底解決了農戶的后顧之憂:派技術員上門手把手教養殖,僵蠶收購給予“保底價”——哪怕市場行情跌了,也不會讓農戶虧本。“不用擔風險,只管把蠶喂好,大家抱團掙錢,比單打獨斗強太多!”蔣錫武說道。
在僵蠶產業園里,不少像蒲玉瓊這樣的老年村民也找到了“新工作”:“我這年紀出去打工沒人要,種莊稼累得腰直不起來。現在在蠶房喂蠶、摘桑葉,每月能拿3200多元,很不錯了!”
僵蠶內部。
如今,樂至已建成3000畝糧桑間作標準桑園,配套了智能飼育工廠、僵蠶技術中心,不僅帶動300余名村民就近就業,還輻射全縣100多戶養殖戶、2萬余畝桑園,農戶年人均增收1.2萬元以上。曾經靠天吃飯的莊稼人,如今捧著“僵蠶飯碗”,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樂至標準”還走出了四川。2023年起,德仁源開始開展跨區域合作養殖,探索“基地共建+技術共享”模式,成立技術服務團隊,為合作地區養殖戶提供菌種供應、技術指導、產品收購等服務。目前,已與貴州、云南、陜西、山西、廣東、廣西等地共建基地10000余畝。
“不僅要做‘僵蠶大縣’,還要創‘中國白僵蠶之鄉’。”樂至縣蠶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將通過擴建規模化養殖基地、深化產學研合作提升品質、引進企業延伸精深加工鏈、推進地標認證與電商營銷等措施,打造成為僵 蠶產業的標桿示范區域。力爭到2030年,僵蠶種植規模將擴大至2萬畝,產量達8000噸,產值攀升至20億元,占據全國總產量約80%。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