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8-29 18:56:43
泰恩康董事長鄭漢杰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創新藥出海目前真正成功的概率只有1%,門檻很高。他提出了“雙背書”方案,即國家層面的突破性療法認定和學術層面的頂級期刊論文發表。談及未來的并購策略,鄭漢杰的思路很清晰,“聚焦批文、而非藥廠”。他表示,2025年是泰恩康的“突破元年”,今年年底到明年,公司的三類新藥和創新藥管線會陸續進入收獲期。
每經記者|甄素靜 每經編輯|魏官紅
“企業要成長、要投入研發,需要依賴高利潤支撐,從仿制藥轉向創新藥,是行業繞不開的路。現在中國創新藥的發展已具備‘天時地利人和’,但也需要清晰認識到,新藥出海并非易事。”近日,在廣東省汕頭市的公司總部,泰恩康董事長鄭漢杰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如此表示。
作為一家從醫藥代理商轉型而來的上市藥企,泰恩康近年來在創新藥領域的動作備受外界關注。擁有20多年醫藥產業觀察經驗及企業實操經歷的鄭漢杰,與記者深入交談時剖析了中國創新藥產業從“仿制藥依賴”到“創新突圍”的行業邏輯,也深入解讀了“創新藥出海是否為‘賣青苗’”的話題。
此外,他還披露了泰恩康在白癜風、玫瑰痤瘡、阿爾茨海默癥、抗衰等領域的創新管線進展,以及白癜風治療藥突破性療法申報、老花眼新藥市場預判等關鍵信息。針對市場關注的“營收及利潤下滑但股價走高”反差表現的疑問,這位泰恩康掌門人也在此次專訪中首次作出回應。
談及近期創新藥出海熱潮的底層邏輯,鄭漢杰開門見山:“企業要成長、要投入研發,需要依賴高利潤支撐,從仿制藥轉向創新藥,是行業繞不開的路。”
在他看來,中國創新藥已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發展節點:“一方面,信息化、透明化加速了技術流動,海外歸國人才帶回的研發經驗顯著推動產業進步;另一方面,企業家想做創新藥的意愿很強烈,國家也從審批、醫保等全鏈條給予支持。中國人做研發又肯下功夫,只要方向對,創新藥的潛力肯定大。”
但潛力與挑戰并存,創新藥出海并非易事,門檻高度也遠超想象。鄭漢杰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了一組行業數據:“據我了解,創新藥出海目前真正成功的概率只有1%,門檻很高。國外的合作方都是有實力的大廠家,他們有專業團隊評判項目價值,不會輕易選擇普通創新藥(項目),看重的是產品的獨特性、臨床數據支撐以及是否具備國際水平的科學背書。”
如何突破這1%的瓶頸?鄭漢杰給出了“雙背書”的解決方案。“第一個背書是國家層面的,創新藥在國內完成二期臨床后,若能獲得CDE(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的突破性療法認定,相當于權威機構為項目‘把關’,據統計,這類項目后續獲得BD(商務拓展)合作的概率或能提升到25%,遠高于1%的平均水平;第二個背書是學術層面的,如果藥物的分子結構、作用機制能在《自然》等頂級期刊發表論文,會顯著提升國際認可度,國外廠家合作的意愿會更強。”
去年開始,創新藥出海交易數量不斷走高,但有行業人士擔心一些還處于早期研發的項目屬于“賣青苗”(編者注:“賣青苗”意指由于缺乏資金、生產線等支持,企業將還未成熟的創新藥項目轉讓的現象),不利于行業持續發展。
“不能簡單用‘賣貴了還是賣便宜了’來定義‘賣青苗’,關鍵要看交易的整體價值。”鄭漢杰解釋道,現在國內創新藥BD合作的首期付款大多是幾億美元,這個金額對研發型企業來說,不僅能覆蓋前期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帶來現金流支撐后續研發,同時還能提振信心,獲得國外大廠家認可,對企業后續的研發推進和市場拓展都是重要背書。
他補充道,創新藥研發周期長、投入大,而BD合作帶來的資金相當于“第二次IPO”,“很多企業IPO募資也就十幾二十億元,幾億美元的BD資金對企業風險抵御能力和研發能力的提升作用比單純‘高價賣出’更實際”。
在談到創新藥出海合作時,鄭漢杰多次強調“不是利益最大化就好”。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更關鍵的是合作伙伴是否具備全球研發和銷售能力,是否真正愿意共同推進產品落地。”
他表示,泰恩康目前不會急于達成交易。“我們希望先拿到國家的突破性療法認定,或在《自然》等頂級期刊發表論文,有了這些背書,談判才會更有底氣。”
泰恩康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甄素靜 攝
在他看來,藥品的核心競爭力是有效性和創新性。如果一個創新藥能解決世界范圍內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比現有藥物表現更優,那它在任何國家的市場都不會被拒絕,畢竟每個國家都有患者,都需要好藥。這種需求反而會倒逼中國創新藥提升“雙一流”(創新能力、質量標準)水平,是產業升級的動力。
回顧泰恩康從醫藥代理商到創新藥企的轉型歷程,鄭漢杰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最困難的階段是“下決心做創新”。“我是學醫出身,三年中醫、四年西醫,當過醫生后才‘下海’。剛開始‘下海’時沒資金,沒辦法搞研發、建藥廠,只能從藥品代理做起,這是歷史原因。但從根源上,我作為醫生,一直希望能有自己的藥廠、自己的創新品種,所以轉型創新是我多年的想法。”
但當想法落地時,面臨的是內部的謹慎態度。“當時決定投資CKBA(一種化合物實體)小分子項目時,周邊的朋友、公司的很多高管都持謹慎意見,因為創新藥研發風險高、周期長,未來不確定性太大。要說服大家一起下決心,真的不容易,我不僅要判斷項目的市場價值,還要衡量如果項目失敗,對企業的影響有多大,那段時間很煎熬。”
鄭漢杰透露,他最終下定決心,一是基于對疾病市場的判斷,“我當過醫生,知道白癜風患者的痛苦,也了解現有治療手段的局限,這個品種如果成功,能給患者帶來福音,市場空間也大;二是基于對樣品效果的驗證,當時我們拿了外用藥樣品給一些朋友試用,看到了明確的效果,這讓我有了信心;三是基于公司的資金實力,我們等到2022年上市后才簽約,就是因為上市后有了穩定的現金流支撐,能承擔研發風險”。
他強調,公司的理念“誠信、進取、真情”在轉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公司只做能力范圍內的事,不盲目冒進。一旦決定做,就會全力以赴,過程中的小困難都能克服,關鍵是決策時要“務實且有遠見”。
在研發投入方面,他明確表示:“現階段我們的研發投入占比會保持在10%至20%,太高了公司承受不起,太低了又無法支撐創新。未來如果營銷規模擴大,比例可能會有調整,但投入的絕對值一定會增加。”
談及未來的并購策略,鄭漢杰的思路很清晰,“聚焦批文、而非藥廠”。“我們已經有三個藥廠,覆蓋原料藥、生物化藥、中藥、外用藥等領域,全鏈條生產能力已經具備,所以未來如果并購,不會收購整個藥廠,而是瞄準有市場前景的藥品批文,把批文拿過來后,用我們自己的工廠生產、自己的營銷團隊銷售,能降低并購后的不確定性,提高成功率。現階段我們更關注現有管線的落地,除非遇到特別好的品種,否則不會主動去并購。”
對于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營收和凈利潤下滑但股價走高的反差表現,鄭漢杰毫不回避,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詳細解釋了背后的原因。
“首先是現有品種的競爭壓力。比如我們的一款核心產品愛廷玖,是治療早泄的首仿藥,但現在國家已經批了幾十個同類批件,同質化競爭很激烈,甚至出現‘買一送一’的價格戰,我們不得不跟進調整價格,導致銷售額和利潤下滑,雖然銷量降幅不大,但單價下降直接影響了業績。”
其次是研發投入的增加。“公司正在推進多個品種的二期臨床和研發,研發支出比以前多了很多。但企業發展不能只看短期利潤,如果為了短期利益縮減必要的研發投入,未來就會失去競爭力。研發是創新藥企業的‘生命線’,現階段必須堅持投入。”
圖片來源:公司2025年半年報截圖
而股價走高的核心邏輯,在鄭漢杰看來是“市場對未來管線的認可”。“機構投資者看的不是短期業績,而是公司的長期潛力。我們的三個三類藥獲批后,能快速帶來現金流;創新藥管線如果能獲得突破性療法認定并推進BD合作,想象空間更大。單靠這幾個三類藥,就能支撐未來1至2年的業績增長,再加上創新藥的潛力,市場有高預期是合理的。”
鄭漢杰進一步透露,泰恩康目前的資金狀況良好,無需擔心研發投入的資金壓力。“一是現有品種持續貢獻現金流,和胃整腸丸、沃麗汀等都是成熟產品,能穩定造血;二是IPO募集資金還有部分剩余可以用于研發;三是銀行對我們的授信額度比較寬松,如果后續需要增發融資,機構對我們的管線也有信心,所以資金不是問題。”
鄭漢杰進一步強調,除了創新藥,泰恩康還有三個三類新藥(國外已上市、國內未上市)處于待審批階段,預計今年四季度至明年一季度獲批,這被鄭漢杰視為“短期現金流的重要支撐”。鄭漢杰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三個三類新藥獲批后,將與公司現有核心品種(和胃整腸丸、沃麗汀、愛廷玖)形成互補。“現有品種中,和胃整腸丸還在持續增長,沃麗汀是獨家代理的眼科品種,而愛廷玖因同質化競爭面臨價格壓力,但這三個新藥能填補缺口,帶動營收和利潤回升。”
在談及未來泰恩康研發的具體布局時,鄭漢杰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明確表示:“2025年是泰恩康的‘突破元年’,之前的幾年都是在打基礎,今年年底到明年,我們的三類新藥和創新藥管線會陸續進入收獲期。”
據他介紹,泰恩康的創新藥布局始于幾年前,目前核心管線是與上海交通大學王宏林教授合作開發的CKBA小分子化合物,瞄準皮膚疾病等自免用藥領域。“中國在小分子自免藥物的靶點布局相對較少,我們的CKBA是原創靶點,目前主要開發白癜風和玫瑰痤瘡兩個適應證,同時還在推進阿爾茨海默癥和抗衰領域的研究。”
其中,白癜風適應證已完成二期臨床,數據表現良好,公司已啟動突破性療法認定申請。鄭漢杰向記者強調,若能順利獲得突破性療法認定,該項目的海外BD合作概率將大幅提升,“目前我們已和部分國外機構接觸,但不會急于談價,先拿到認定再推進,能讓合作更有‘底氣’。”
玫瑰痤瘡適應證的研發也在推進中,鄭漢杰透露:“這個適應證的特點是起效快,嚴重痤瘡患者用藥一周就能看到明顯效果,而中國有超千萬名玫瑰痤瘡患者,現有治療藥物有限,市場潛力很大。我們計劃采用‘二三期臨床銜接’的方式推進,縮短研發周期。”
泰恩康內部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甄素靜 攝
專訪接近尾聲時,鄭漢杰總結道,泰恩康的發展“不求快但求穩”。“我們不會盲目擴張管線,而是‘做一個成一個’,先集中力量把白癜風、玫瑰痤瘡等現有創新管線和三類新藥做好,積累經驗后再拓展新賽道。今年是‘突破元年’,從現在開始,泰恩康才真正進入創新驅動的發展階段,未來十年有望再上一個新臺階。”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