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31 21:58:41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5周年之際,光啟技術作為深圳頗具代表性的企業,深耕超材料領域。光啟技術董事長劉若鵬表示,超材料產業潛力巨大,公司已構建全流程生產體系,營收持續增長,三大基地陸續投產將緩解產能壓力。同時,公司也還在積極拓展民用領域。
每經記者|孔澤思 每經編輯|魏文藝
今年8月,深圳經濟特區迎來建立45周年。45年來,深圳從一張白紙起步,逐步發展成為平均每平方公里擁有12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之都”,無數低調卻至關重要的行業“隱形冠軍”在此蓬勃崛起。
深耕超材料領域的光啟技術(002625.SZ,股價54.34元,市值1171億元)便是其中之一。簡而言之,超材料是指利用人工材料編輯技術,制造出天然材料無法實現的,在電磁、聲波、熱能、力學等領域具備獨特超常物理性質的復合材料,光啟技術董事長劉若鵬稱其為材料領域的“基因編輯”技術。
近日,劉若鵬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在回顧深圳創業之始,他感觸頗深:“當初從美國回來,我也去過長三角、京津冀和廣東其他城市,選擇深圳的重要原因是這里敢想敢干。”
在劉若鵬看來,深圳是創新和勇氣的代名詞,這座城市寶貴的創新精神、冒險精神和企業家精神對公司發展助益良多。
光啟技術董事長劉若鵬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孔澤思 攝
超材料起源于2000年前后,當時材料技術已發展到一定階段,科學家開始嘗試利用人造分子結構來構建新型材料。此外,微納光刻技術的進步也使得設計和制造能夠深入到更為微觀的領域。
“從前只能通過提純、加溫、加壓、合成等宏觀手段改變材料物理性質,新技術讓我們可以從微觀創造出自然界原本沒有的新物質,它不是某種具體材料,而是一種編輯技術和理念,這完全開啟了全新的時代。”劉若鵬表示。
劉若鵬指出,正如核物理的發展催生了核能應用,近百年來,人類每一次向微觀世界的深入探索,無不釋放出指數級的能量與產業鏈價值。從產品宏觀制造到微觀結構設計,到上游的原材料乃至礦產供應,超材料產業亦如是。
在劉若鵬的描述中,基于長期技術積累,光啟技術實現了從0到1,并跨過了從1到10階段,正邁入從10到100的深水區。
實際上,光啟技術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市場需求的必然結果。
隨著國防、航空航天領域發展,新一代航空航天裝備制造對材料性能提出了多項高要求,傳統復合材料技術幾乎無法完成設計、制造和量產。超材料的“功能結構一體化”特性,讓復雜功能結構在保證輕量化的同時,能夠實現高強度和寬頻段電磁調制性能,超材料因此成為新一代航天航空裝備的必然選擇。
根據相關公司報告,美國先進飛機制造商洛克希德?馬丁、諾斯羅普?格魯曼和波音公司國防部分2024年收入合計達1萬億元,當年累計積壓訂單價值3.31萬億元。當前中國航空航天產業每年發展增速約為15%~20%,國內多家新一代航空航天裝備廠商需求同樣龐大,這對應著萬億元級別的產業長期規模。
“我們的產品非常復雜,涉及航電、結構、力學、電磁調制等,用了4300萬字大綱控制產品生產,對應4萬道非標準工序。單一產品有1900多項測試指標,光是把26萬字的測試指標數據寫出來,就要用602頁A4紙。每個這樣的產品,還需要保證能大規模生產、低成本和高良率。”劉若鵬說。
為了實現這些目標,光啟技術從0開始,打造出強大技術壁壘:4641套定制化超材料專用設備、8646套超材料定制化特種工裝、161款定制化基礎材料,11.72萬張設計圖紙、54.5萬個數字仿真模型、7.74億字超材料設計技術文檔、38.28億字超材料工藝制造大綱,1331萬行設計源代碼、220萬條實測成像圖和8000萬條實測曲線等。
時至今日,光啟技術已構建起超材料復雜功能結構全流程生產體系,產品整體良品率高達97.51%。公司以深圳總部為樞紐,構建起全國5大研發生產基地,擁有8家專業子公司。
推動超材料規模化生產的同時,光啟技術還著力構建產業生態圈。劉若鵬介紹,光啟技術協同整合1919家上下游企業,共同構筑起涵蓋超材料研發、生產、應用的全產業鏈生態圈。“這一戰略架構不僅實現了技術整合,更形成完整閉環生態系統,為超材料突破性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連續六年實現營業收入與凈利潤雙增長后,今年上半年,光啟技術實現營收9.43億元,同比增長10.70%;歸母凈利潤3.86億元,同比增長6.75%。據悉,公司上半年大量研制訂單轉入批量生產狀態,超材料產品營業收入9.36億元,同比增長47.35%。
圖片來源:光啟技術2025年半年度報告
值得注意的是,光啟技術長期處于擴產與產能緊張中。到目前,這一矛盾已得到緩解。
光啟技術順德基地二期于2024年10月投產,今年5月中旬啟動交付。今年上半年,光啟技術生產規模為去年同期的1.5倍,順德基地二期擴產初見成效。此外,株洲基地一期于今年8月完成設備調測并試生產,預計10月中下旬大規模投產;天津基地正推進基建,計劃于11月下旬投產。
劉若鵬告訴每經記者,隨著三大基地陸續投產,公司產能壓力將得到顯著緩解,并可滿足未來兩三年的需求。
面向民用領域,光啟技術也積極拓展低空經濟、新能源汽車、機器人等新興賽道。“為什么說超材料學科發展如此蓬勃,因為它具有包容性,只要有需求,研究和應用領域可以包羅萬象。”劉若鵬說。
“光啟技術就是深圳創新精神的縮影,它不斷刺激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創新創業。我覺得還有很多奇跡在路上,我們現在不知道它的名字,說不定某一天就會綻放。”劉若鵬表示,面對未來,光啟技術將持續以創新、爭先精神,為國防軍事產業貢獻更多力量。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孔澤思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