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2 20:16:38
2025年上半年,28家公募基金公司營收情況公布,其中8家公司營收超10億元,11家公司凈利潤過億。易方達基金、廣發基金和華夏基金最賺錢,凈利潤均超10億元。但也有中小基金公司如華西基金、浙商基金、江信基金等虧損超千萬。頭部公司憑借全面布局構建護城河實現“強者恒強”,中小公司則因短板陷入困境。公募基金行業正處于提質增效階段,中小公司需在細分賽道、特色產品上尋求突破口。
每經記者|李蕾 每經編輯|彭水萍
隨著上市公司2025年半年報披露完畢,其參股或控股的基金公司營收情況也隨之曝光。
根據Wind數據,目前已經公布了營收情況的公募基金公司共有28家,其中上半年營收超過10億元的公司共有8家,凈利潤過億的則有11家。上半年最賺錢的三家公司是易方達基金、廣發基金和華夏基金,凈利潤分別為18.77億元、11.8億元和11.23億元,也是全市場僅有的凈利潤超過10億的三家公司。但也有公司上半年出現虧損,其中華西基金、浙商基金、江信基金虧損超過1000萬元。
業內人士分析,部分基金公司能夠在上半年實現盈利,甚至業績突出,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在產品線布局上,全面多元發展的頭部基金公司擁有豐富的產品線,這使得它們能滿足不同投資者在不同市場環境下的需求,也有部分基金公司善于抓住市場熱點和政策機遇等。反觀出現虧損或業績大幅下滑的基金公司,也有諸多因素制約,比如部分中小型基金公司業務較為單一,過度依賴某一類產品或業務模式,產品競爭力也不足,導致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逐漸掉隊。
先來看看這28家基金公司的營業收入情況。
根據Wind數據,今年上半年有22家公司營收過億,其中還有8家營收超過10億元。排在前三位的是易方達基金、華夏基金和廣發基金,2025年上半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58.96億元、42.58億元和38.98億元。
富國基金的營業收入也超過30億元,達到33.3億元。另外鵬華基金、中歐基金、景順長城基金、銀華基金等幾家公司上半年營收也超過10億元。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部分基金公司的股東只披露了凈利潤數據,因此實際上營收超過10億元的基金公司或不止這些。
再來看看營收增減幅,上半年共有11家公司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超過10%。增幅排名靠前的以中小基金公司為主,其中增長最為顯著的是蘇新基金,上半年營收2332.42萬元,增幅達到4079.97%;排在第二的瑞達基金同比增長523.08%,但上半年營收僅有281.5萬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也有部分營收在10億元以上的基金公司保持了較高的增速,例如廣發基金同比增長22.17%,中歐基金增長16.43%,上半年營收超42億元的華夏基金也同比增長了16.05%。
相比營業收入,基金管理人的凈利潤情況其實更受業內關注,因為這直接關乎基金公司的賺錢能力。
據Wind數據,在有可查數據的基金公司中,上半年凈利潤過億的共有11家。其中易方達基金、廣發基金、華夏基金無疑是最賺錢的基金公司,三家機構今年上半年凈利潤都超過10億元,分別為18.77億元、11.8億元和11.23億元。
相比之下,上半年仍有多家公司出現凈虧損,并且有公司虧損額超過1000萬元。例如江信基金、浙商基金、華西基金這三家公司,上半年分別虧損1362.61萬元、1050.83萬元和1017.91萬元。雖然蘇新基金和瑞達基金上半年營收增幅遠超其他公司,但這兩家機構仍然沒有扭轉虧損的局面,上半年都出現凈虧損;另外,南華基金也在凈虧損公司行列中。
從這份統計不難看出,上半年出現虧損的公司都是中小基金公司,其中還有管理規模不足1億元、排在行業末尾的公司,突顯了中小公司的經營困境。
再來看看凈利潤漲跌幅情況。上半年增幅最大的是中郵創業基金,上半年凈利潤2725.68萬元,同比增長106.3%;另外,財通基金、永贏基金的凈利潤增長也都相當強勁,上半年凈利潤分別達到9225.95萬元和1.82億元,同比增長80.6%和80.2%;此外,還有12家公司的凈利潤同比增幅超過10%,在上半年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發現,上半年共有18家基金公司營收、利潤同比實現雙增長,其中以頭部公司為主。有中小基金公司雖然尚未扭轉虧損局面,但這兩項數據相比此前也有所改善,顯示出向好的勢頭。
從28家基金公司上半年的經營數據來看,頭部公司與中小公司的差距進一步拉大。頭部公司憑借“六邊形戰士”的全面布局構建了護城河,部分中小公司則因核心短板陷入經營困境。
多家營業收入超10億的頭部公司,龐大的規模背后是全產品線覆蓋的支撐。也就是說,既擁有能捕捉權益市場紅利的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也有穩定資金流入的債券型和貨幣基金,可在股市震蕩時通過固收類產品緩沖風險。同時,頭部公司的投研團隊規模與布局能力也遠超中小公司,在機構客戶拓展、渠道合作上也具備天然優勢。
當然,除了頭部基金管理人,還有一些基金公司在今年也展現了較為突出的盈利能力。以永贏基金為例,該公司上半年營收8.97億元,同比增長42.16%;凈利潤1.82億元,同比增幅也達到驚人的80.2%。作為寧波銀行旗下的基金公司,永贏基金依托股東資源起步,近年來實現了管理規模與經營業績的快速增長,引發行業關注。
反觀出現虧損的公司,幾乎都是中小機構。它們普遍缺乏股東資源與品牌影響力,既沒有銀行、券商等股東的渠道支持,也無法通過品牌吸引散戶與機構資金,管理規模長期徘徊在行業末尾。不少中小型公司業務較為單一,經營情況受市場影響也較大,在基金行業“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下,這些公司逐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掉隊。
有公募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當前公募基金行業正處于提質增效的關鍵階段。一方面頭部公司憑借規模、投研、渠道的綜合優勢持續領跑,另一方面中小公司需在細分賽道、特色產品上尋找突破口。隨著投資者對基金業績穩定性、風險控制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以及行業監管對合規經營、信息披露的持續強化,未來只有精準把握市場需求、持續打磨產品競爭力、建立差異化發展路徑的基金公司,才能在行業競爭中站穩腳跟,實現長期穩健發展。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409100706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