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久久一/一级**色/无遮无挡试看120秒动态图/韩剧热播网 - 一女三黑人4p免费视频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全年5%左右增長目標有望達成,擴內需是穩增長關鍵

每日經濟新聞 2025-09-04 22:27:13

每經記者|張祎    每經編輯|廖丹    

近日,川商總會與中國民生銀行成都分行共同舉辦的“2025年中經濟金融形勢分析研討會”暨川商大講堂第17期在成都舉行。本次活動吸引了近百位在川企業代表及社會組織代表參與。

活動中,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溫彬作了題為《2025年中經濟金融形勢分析與展望》的主旨演講。溫彬指出,上半年中國經濟呈現出“消費優于投資、外需強于內需”的顯著特點,全年5%左右的GDP增長目標有望順利實現。他表示,當前經濟仍面臨總供給大于總需求等深層次矛盾,亟須通過擴大內需、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和推動科技自立自強等,系統性提升經濟發展韌性,有效應對日益復雜的外部挑戰。

上半年經濟運行呈兩特征

在談及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5%左右經濟增長目標時,溫彬語氣篤定地表示:“實現這一目標應該沒有什么問題。”

他以數據為支撐分析道,一季度GDP增速達5.4%,二季度GDP增速為5.2%,上半年GDP增速整體保持在5.3%的水平。“這意味著下半年(GDP增速)只需達到4.7%,全年目標即可實現。”他預計,三季度GDP增速將在5%左右,四季度約4.6%,全年經濟增速有望保持在5%左右。

溫彬指出,2025年上半年中國經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主要經濟指標表現良好,新質生產力積極發展,改革開放不斷深化,重點領域風險有力有效防范化解,民生兜底保障進一步增強,我國經濟展現強大活力和韌性。

從拉動經濟的增長動力來看,我國上半年經濟運行呈現出兩大特征:一是消費好于投資;二是外需好于內需。

從消費層面看,5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6.4%,創近兩年新高。這波消費熱潮主要受益于三方面因素:一是節假日效應提振,今年增加兩天公休假期,消費熱情隨之釋放;二是促銷活動前置,各大電商平臺將“6·18”大促部分活動提前至5月開展;三是以舊換新政策顯效,中央和地方投入超3000億元補貼資金,帶動家電、汽車等大宗消費顯著增長。

外需方面同樣表現亮眼。當內需復蘇步伐不及預期時,出口擔當起消化產能的“穩定器”。一二季度出口保持較好勢頭,這主要在于企業為規避美國加征關稅而提前出貨,加之美國方面的集中采購,共同形成了“搶出口”效應。上半年,出口拉動近三分之一的GDP增長,成為穩增長的重要支撐。

金融數據也傳遞出積極信號。溫彬特別指出,上半年金融運行呈現出兩大特征:

一是M1(狹義貨幣)與M2(廣義貨幣)剪刀差有所收窄,反映企業信心逐步恢復,更愿持有活期存款以備投資;二是社融與信貸增速剪刀差擴大,表明在信貸需求整體偏弱的背景下,政府債券發行成為社融增長的主要推手。上半年政府債券占社融比重已達33.6%,表明政府正在通過加大融資力度,切實發揮穩定經濟大盤的作用。

下半年政策重點錨定內需

在展望下半年經濟工作時,溫彬重點解讀了兩次關鍵會議傳遞的政策信號。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要著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有力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實現“十四五”圓滿收官。

緊接著,8月18日,國務院第九次全體會議進一步強調,要抓住關鍵著力點做強國內大循環,以國內大循環的內在穩定性和長期成長性對沖國際循環的不確定性。

溫彬分析指出,美國與多國達成貿易協議后,下半年我國出口可能持續承壓。加之企業為規避關稅風險,上半年尤其是7月出現“搶出口”現象,部分訂單被提前出貨,這可能透支后續出口需求,導致四季度增速放緩。

面對外需不確定性,溫彬認為,亟須通過擴大內需,以彌補可能出現的外需缺口。因此,下半年政策重點預計將聚焦于消費促進和基建投資兩大領域。

在基建方面,國家著力支持“兩重”項目建設,一批重大工程相繼啟動,將成為穩投資增長的重要發力點;在消費方面,政府可能進一步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釋放消費潛力。

“激發消費潛力,不能僅僅靠發消費券或提供補貼等短期措施,更多的還是要從中長期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做大GDP‘蛋糕’的同時,使‘蛋糕’更多地向居民端進行傾斜。”溫彬認為,下一步改革應著眼于通過初次分配和稅收等二次分配手段,切實增加居民收入,從而構建更加均衡、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動力。

談及內卷現象,溫彬指出,“反內卷”需從供需兩端協同發力,不能僅靠供給側單邊改革。在供給端,國家政策與行業協會近年來推動行業自律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穩定市場的作用,但要真正破局,中長期仍需依靠需求的切實擴大。

他說,當前經濟運行的核心矛盾仍是總供給大于總需求,導致物價持續處于低位。這種長期低物價環境對企業經營極為不利,不僅擠壓盈利空間,更對企業可持續經營構成嚴峻挑戰。除了財政、貨幣、消費、投資以及“反內卷”政策等短期管理措施外,若要應對當前經濟中供給大于需求的矛盾,從中長期發展來看,根本出路仍在于深化改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經濟 消費 民生銀行 股份制銀行 北京市 高股息精選 銀行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