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4 21:12:01
9月12日,2025外灘大會見解論壇在上海舉行。平安產險鄧校鋒表示,AI對保險業是生產力革新,公司將推動AI與業務深度融合。未來將加強多方合作,構建數據安全共享體系。目前,平安產險正全面落實集團“五智”戰略,打造全棧化科技隊伍,還借助數字手段滿足科技型企業保險需求,發布鷹眼系統海外版,為出海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風險管理服務。
每經記者|涂穎浩 每經編輯|陳旭
9月12日,以“讓新技術不再‘等風來’:科技金融助力新三角循環”為主題,由每日經濟新聞與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聯合主辦的2025 Inclusion·外灘大會見解論壇在上海舉行。
論壇期間,平安產險個人平臺研發團隊總經理鄧校鋒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時表示,人工智能(AI)對保險行業而言堪稱一次歷史性的生產力革新。他透露,平安產險正推動 AI 與各業務場景的深度融合,以此驅動業務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談及行業協作與科技企業風險保障時,鄧校鋒表示,未來將加強與政府部門、銀行、高校等多方機構的合作,在依法合規與保障數據安全的前提下,推動科技型企業客戶識別、風險核查等多維數據要素在金融機構間的共享共用與高效流通,致力于構建健全數據安全可信共享體系。同時,各方將聯合設計覆蓋科技企業研發、制造、交付、維護全流程的保障方案,為科技企業發展提供全面的風險保障。
NBD:平安集團在2025年中期業績發布會提出“AI in all”,目前平安產險在這方面有哪些規劃?
鄧校鋒:平安集團在AI方面的戰略是全面智能化,包括智能營銷、智能服務、智能運營、智能管理,智能經營,核心邏輯是"AI in All",用AI把整個金融價值鏈從頭到尾全部做一遍。
對保險業務來說,AI是一次歷史性的生產力飛躍,平安產險將把AI深度融合進各個業務場景,賦能業務高質量發展。
以車險為例,車險經營涉及獲客、銷售、定價、核保、出單和理賠等主要環節,平安產險挺進“AI in All”無人區,用AI把車險重做一遍。
比如在出單環節,打造車險智能出單機器人,86%以上的保單由AI自動出單;在理賠環節,打造理賠數字員工,實現約46%案件自動化查勘,大大縮短了用戶的等待時間并提升用戶體驗。通過將AI深度應用到車險各個環節中,推動過去3年車險運營成本降低了1個百分點。后續,平安產險將全面落實集團“五智”戰略,推進全面智能化。
NBD:平安產險如何開展“保險+科技+服務”風險減量新模式,以更好地服務客戶,降低風險損失?
鄧校鋒:平安產險自研“鷹眼”系統,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衛星遙感、物聯網等前沿科技,探索打造“保險+科技+風險減量服務”模式。2024年通過“鷹眼”發送災害預警信息超105億次,覆蓋超6700萬個人及企業客戶,助力風險減量。
同時,我們對鷹眼系統持續升級換代,在鷹眼3.0新增意外事故風險管理,依托“AI + 物聯網”技術,為企業提供7×24 小時風險監控、預警及干預。例如為華東某電動工具制造巨頭構建“數據獲取、實時監控、分級整改、風險評估、風險識別”閉環管理,3年預估減損超千萬元。
NBD:在AI大模型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平安產險在AI大模型上有哪些整體布局?
鄧校鋒:我們認為AI大模型有四個核心要素:算力、數據、算法和場景,同時配套對應的組織架構和人才培養機制。
在算力上,平安產險高度重視AI大模型的智能算力供給,實現“智能調度、集約高效”,構建自主可控的“千卡規模算力集群”。
在數據上,依托知識工程體系實現知識自動化構建,將各類專家經驗與歷史數據高效沉淀為知識,目前已沉淀萬億級token(詞元,大模型的最小語言單位)的知識,為大模型提供源源不斷的“智慧”。
在算法上,平安產險搭建統一大模型底座,在行業內率先引入預訓練大模型技術,基于大模型底座構建了標準化、流程化的模型場景調優能力。憑借靈活可擴展的大模型架構,在DeepSeek等國內大模型推出后,一周內即完成測試部署和上線。
在場景上,我們將AI大模型深度融合進銷售、出單、核保、風控、理賠等1000多個業務場景。同時,推出零代碼等低門檻開發模式,支持全員一站式構建數字員工,實現“AI平民化”,目前平臺累計開發超2萬個數字員工,實實在在解決一線問題。
在組織架構上,成立AI轉型工作組,將業務和技術深度融合,推動平安產險AI大模型全面應用;在人才培養上,創新構建了L1-L4四級AI能力認證體系,推動工程人員向AI轉型,打造“AI+數據+工程”全棧化科技隊伍。
NBD:數字金融如何賦能科技保險?有哪些成效?
鄧校鋒:工信部發布的一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中國科技型中小企業已超60萬家,針對科創企業研發投入高、回報周期長、風險評估難等問題,存在迫切的保險保障需求。而保險公司在開發科技保險過程中,主要存在對科技型企業的產品定價和風險評估難題。
在定價方面,由于科技保險處于初步發展階段,投保企業少,不滿足大數法則,傳統定價機制不太適用;在風險評估方面,科技型企業風險差異大,難以評估損失。
為了解決這兩個難題,平安產險借助數字手段實現對科技型企業的風險評估和定價,開發出網絡安全保險、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斷保險、專利轉化費用損失保險等科技保險產品,有效滿足初創型、成長型、成熟型等不同階段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保障。
以網絡安全保險為例,結合公司的數據安全和網絡安全防護能力,重點研究網絡安全風險因子在科技型企業的量化影響,搭建首個網絡安全保險風險評估定價工具,為網絡安全保險的核保和定價等提供決策支撐。目前,平安產險已經為科技型企業提供超19億元的網絡安全風險保障。
NBD:在全球化背景下,科技企業的業務布局日益廣泛。平安產險的科技保險服務如何滿足科技企業跨境業務中的風險保障需求?
鄧校鋒:平安產險發布鷹眼系統海外版——EagleX,這是國內直保公司首個對外發布的全球風險管理平臺,上線了全球風險地圖(Risk Vista)、災害預警(Cat Warning)、衛星監控(Satellite Monitor)三大功能,為中資企業出海提供從風險評估、災害預警到理賠固證的全生命周期風險管理服務,推動全球防災減災,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在服務新能源企業出海方面,聚焦新能源企業生產運營體系,搭建全球產險鏈風險地圖,鏈接海外新能源產業上下游資源,挖掘當地產業信息,完善產業知識圖譜,構建本地化的供應鏈體系,提供包含“自然災害服務+安全風險服務+產業生態服務”全面保障,提升國內新能源企業出海的海外抗風險能力,目前已服務新能源企業出海654家,助力減損超2億元。
同時,依托“平安24”強大的全球救援網絡,為近40萬海外勞務、差旅人員提供意外、疾病、救援等安全保障,為中國企業“走出去”保駕護航,也為中國保險服務出海打造新樣本。
封面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