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9-18 23:08:39
一個令外界關注的話題是,這次被“點名”的蘇南重點城市試點范圍,除了“蘇南模式”的代表蘇錫常,還包括省會南京和在江蘇省內相對“透明”的鎮江,呈現出“擴圈”之勢。
每經記者|肖純 每經編輯|劉艷美
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全國部分地區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的批復》,蘇南重點城市成為10個試點地區之一。
一個令外界關注的話題是,這次被“點名”的蘇南重點城市試點范圍,除了“蘇南模式”的代表蘇錫常,還包括省會南京和在江蘇省內相對“透明”的鎮江,呈現出“擴圈”之勢。
其實,“蘇南五市”的提法早就經過“官方蓋章”,不過在很多人印象中,受歷史區劃、經濟差異及文化認同等因素影響,南京、鎮江的“蘇南”身份顯得不那么“純粹”——
南京作為集全省資源于一體的獨特存在,與蘇錫常的城市發展路徑截然不同;鎮江是江蘇面積最小的城市,人口較少、城市能級相對不高,更常常被忽視。
追根溯源,到底什么是“蘇南”?蘇南“擴圈”,又將對區域經濟產生哪些影響?
“蘇南”的概念,最早見于1983年費孝通撰寫的《小城鎮·再探索》,后續學界對蘇南的定義,其實都是指上世紀80年代的“蘇南模式”。
江蘇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原主任、常州大學蘇南現代化研究院院長、特聘教授宋林飛表示,關于“蘇南模式”有一個誤讀,即認為“蘇南”特指蘇錫常。其實,“蘇南模式”是對當時已經形成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經驗的總結,本就暗含文化相通、交流密切等紐帶。它不是一成不變的固定模式,而是與時俱進、不斷發展變化的。
1997年,《江蘇統計年鑒》首次在經濟統計上把全省劃為蘇南、蘇中、蘇北。其中蘇南指蘇州、無錫、常州三市,南京、鎮江則被劃入蘇中。2001年,南京、鎮江正式調入蘇南板塊。
圖片來源:江蘇省人民政府網站
這一“官方定義”延續至今。2013年國務院批準實施的《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規劃》,以及2014年國務院批復設立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均包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京5座城市。此次改革試點也再次為南京、鎮江的蘇南“身份”正名。
不過,在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終身教授曾剛看來,南京、鎮江被納入試點,并非簡單的行政區劃疊加,而是基于深刻的內在聯系和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從地圖上看,長江以南的江蘇從西到東,依次分布著南京、鎮江、常州、無錫、蘇州五座城市。
曾剛指出,“大蘇南”是一個有機整體,共享長江流域、環太湖流域交通網絡的互聯互通;而且,五座城市自古以來就深度交融、相互影響,共同構成“江南”文化意象的核心區域,在文學、藝術、園林、建筑、飲食等方面享有極高的共同辨識度。
幾座城市在經濟發展上也呈現你追我趕的態勢。除鎮江外,其他四城全部是GDP“萬億俱樂部”成員,也都是人均GDP全國十強城市。
相對偏弱的鎮江,2024年GDP為5540.01億元,明顯落后于另外四座城市,在江蘇省內也排名倒數。
圖片來源:江蘇省統計局
這是否意味著蘇南中間“塌陷”?鎮江納入試點的意圖何在?
曾剛認為,盡管鎮江一些指標落后于其他四市,但其人均GDP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且在高端裝備、新材料、航空航天等細分領域形成了特色產業,并未出現空心化的情況。
尤為重要的是,鎮江地處南京都市圈與蘇錫常都市圈交匯點,擁有長江深水港和多條高鐵,具備承接產業外溢和物流樞紐的天然條件。通過區域分工、承接產業外溢,鎮江有望與其他城市形成互補。
交通互聯互通是推動要素流通的關鍵。蘇南是國內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也是交通基建最早鋪開的地區。
宋林飛談到,1996年底正式通車的滬寧高速公路,是當時江蘇的第一重大基礎設施,被預言會成為“全國經濟效益最好”的高速公路。其重要性在于,當時蘇南五市幾乎所有的國家級開發區都建在這條高速公路旁。
進入高鐵時代,滬寧城際、京滬高鐵相繼通車,不斷強化蘇南城際間的硬聯通。2023年9月,滬寧沿江高鐵正式開通運營,串聯起句容、金壇、武進、江陰、張家港、常熟、太倉等區縣,相當于打通縣級市的“毛細血管”。
圖片來源:中國鐵路
不過,除了交通基建這樣的硬聯通,五座城市的軟融合相對緩慢,甚至連蘇錫常三市的一體化都存在難點。
僅從蘇錫常來看,三市都是經濟發展的“優等生”,都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完整的產業體系,也一定程度導致產業同質化及競爭大于合作的問題。
此外,曾剛表示,蘇南還存在中心缺失與“向心力”不足的問題,缺乏一個無可爭議的區域龍頭。
這一點,從都市圈的命名就可見一斑。
進入新世紀后,都市圈建設開始受到重視,江蘇決定建立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與蘇州都市圈三大都市圈。
圖片來源:《江蘇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
據宋林飛回憶,有關部門向他咨詢時,他表示,三大都市圈是正確的,但“蘇州都市圈”的提法需要推敲。他認為,蘇州、無錫、常州發展水平相當,不應偏廢任何一個,因此建議更名為“蘇錫常都市圈”。這個建議隨后被采納, “多核都市圈”也成為我國沿海地區城市群建設的一種新形態。
在“蘇錫常都市圈”概念提出二十多年后,三地產業布局逐漸從競爭轉向合作。
以“十四五”產業規劃來看,三市既列出各自的重點發展產業,又細化優化布局,努力與周邊形成共振。
例如,蘇州重視創新藥研發,與無錫的生物醫藥研發外包能力形成錯位;無錫利用集成電路制造優勢,助力三市芯片設計制造、智能網聯汽車等產業;常州依托動力電池、光伏組件產業,為三市新能源變革提供支持——無錫重光電、常州重鋰電,這也是一種錯位競合。
通過鏈式整合、基地支撐、集群帶動,蘇錫常在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專用設備、智能制造裝備、生物醫藥等產業,正在逐步形成集群化協同發展。
視角進一步放大到蘇南五市,曾剛分析指出,蘇州、無錫、常州是全球知名的制造業高地,南京科教資源優勢明顯,共同構成了“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產業制造”的完整創新鏈條。
當然,除了蘇錫常與南京的配合,鎮江也不是“看客”。
一方面,鎮江可以對接南京高校、科研院所等科創資源,發展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另一方面,與蘇州、無錫等共建產業鏈,例如為生物醫藥提供配套材料、裝備制造支持,彌補蘇錫常土地資源緊張的問題。
圖片來源:攝圖網_500812778
這種探索其實早已開始。2014年,國務院批復同意支持南京、蘇州、無錫、常州、昆山、江陰、武進、鎮江等8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蘇州工業園區,建設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目標是共同打造先進制造業集聚區、產教學研融合示范區、未來產業培育區,全國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高地。
比較特別的是,根據宋林飛的觀察,北京中關村、武漢東湖、上海張江國家級自主創新示范區都是“點式”的,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則是“帶式”的。
帶式,也就是走廊式,不僅是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也是整個蘇南的空間組織模式。
當前,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正向縱深推進,區域合作也邁入深度協同的新階段。這一過程中,“線性集聚”的空間組織模式越來越多。
通過一條條交通走廊,將沿線城市、園區、高校、院所等創新節點串聯起來,既保留了創新要素高度集聚所帶來的規模經濟優勢,又通過線性的空間形態,避免了單中心過度集聚導致的交通擁堵、環境污染、商務成本高昂等問題。
曾剛指出,蘇南五市其實就是依托滬寧軸線形成的巨大城市與產業走廊。滬寧軸線作為全國交通最密集、最高效的走廊之一,打破了單個城市邊界,使人才、資本、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在更大范圍內高速流動和優化配置,“本質上是將一座座孤立的城市,整合成一個擁有完善基礎設施、龐大市場和高素質勞動力的統一市場”。
曾剛表示,推動蘇南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打破行政區劃壁壘,具有重大的區域和國家戰略價值——對內打造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引擎”和“黃金中軸”,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共同富裕與均衡發展;對外應對全球競爭新格局,打造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樞紐。
在這一過程中,蘇南“試驗田”也將為全國區域一體化制度創新提供示范樣本。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_501610686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