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穎:風電難就地消納
2009-10-23 01:58:53
每經實習記者 郎振 發自北京
“只要消除偏見、出臺相關政策。開發并推廣相關技術、進一步加快電網建設,并最終推動同步電網的形成,電網瓶頸完全可以消除。”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主任王仲穎在2009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上表示。
“消納”現狀不容樂觀
王仲穎介紹,目前我國風能資源與負荷嚴重不匹配,風能就地消納困難的現象十分突出。以內蒙古為例,2007年最高用電負荷是1109萬千瓦,而規劃中顯示,到2020年內蒙古風電裝機總計將要達到5870萬千瓦。“如果不能解決(消納問題),資源浪費將是極大的。”
談到風電發展的瓶頸時,王仲穎明確表示,大規模風電并網難是風電所遇到的最大瓶頸,“已經實現電網接入的風電場,被限制發電的情況時有發生,部分風電場損失電量高達30%。”有業內專家預計,2009年將有10%的風能發電量白白損失。
現在,完成吊裝的風電場也遭到被迫延期并網的厄運。國華能源投資有限公司位于河北尚義七甲山的10萬千瓦風電場,已經被限制一年。2008年就已經吊裝完畢的60多臺風機,最早要到2010年才能并入電網。
另外,已經完成規劃的風電場紛紛被迫延期建設。以內蒙古某地區為例,2008年經核準由7家開發商今年完成140萬千瓦風電場建設,由于無法實現電網接入,現在只能分4年完成,每家開發商1年僅能建設5萬千瓦。“同樣處于延期建設或者暫停建設的風電場還有很多。資源這樣被浪費,實在是太可惜了!”王仲穎對記者表示。
在電價補貼問題上,王仲穎認為也存在一定不合理因素。在我國《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收入調配暫行辦法》中規定,50公里以內每千瓦時補貼1分錢,50~100公里每千瓦時補貼2分錢,100公里以上為3分錢。
王仲穎認為,目前我國只補貼風電場到電網變電站(或升壓站)之間的路線,“這種補貼力度還不夠。”
“國家現在應該補貼風電接入成本,大力提高電網公司的積極性”,王仲穎呼吁到。
另據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法案室主任薛慧峰介紹,《可再生能源法》的修正草案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風電并網刻不容緩
目前,業界對風電普遍存在一種看法,認為風力發電是“垃圾電”,風能是“麻煩制造者”,對風電接入電網存在一些質疑之聲。
王仲穎坦言,風能的確具有間歇性和變化快等特征,但是風能是可以預測的,通過科學管理和合理調度是可以解決的,“那種認為風能不穩定就等于風電不可靠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我們現在應該著手做的,也是正在著手做的是提高儲能技術,這是解決可再生能源間歇性供電問題的有效方法之一”,王仲穎說。
據國網北京經濟技術研究院的預測數據表明,到2030年,各大區域電網最大電力負荷的總和是17.2億千瓦。因此,3億千瓦風電裝機是任何一個區域都不能單獨承受的,發展同步電網對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意義重大。
業內專家認為,現在可以利用華中、南方電網中調節能力較好的水電等電源,接受更多的風電。同時,同步電網的發展也可以有效降低輸電成本。
王仲穎表示,從長遠看,同步電網是解決我國風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展電網瓶頸的最佳選擇。“電網公司已經在積極行動,華北、華中、華東三大電網即將實現同步。”
另外,我國的智能電網建設也提上了日程。按照智能電網規劃,2009年~2010年規劃試點階段,重點開展“堅強智能電網”發展規劃工作,制定技術和管理標準,開展關鍵技術研發和設備研制以及各環節試點工作。
“這幾種解決方案都十分重要,是分梯次進行的,缺一不可!”王仲穎告訴記者。
王仲穎還表示,很多國家的研究表明,電網中風電比例在20%以下,不會帶來技術和操作上的問題,并且不會增加太多的成本。“現在我國風電的發電量在總量中還不足0.4%,風電的發展是解決我國電力困境的最關鍵因素。”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