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9-08 14:30:15
近日,趕上開學季,關于“電子書包”讓書包變得更大,同時讓家長錢包變得更小的話題成為焦點。《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研究后發現,不少上市公司對此早有布局,但“電子書包”業務的發展卻不太如人意。
每經記者|肖達明 每經編輯|張海妮
“小嘛小兒郎,背著那書包上學堂。不怕太陽曬,也不怕那風雨狂。只怕先生罵我懶喲,沒有學問吶無顏見爹娘”——以前的小兒郎,書包里面背的是書和文具;現在有些小兒郎,可能還會多帶一個“電子書包”進學堂。
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雖然“電子書包”進了學堂,但不少對此寄予希望的A股上市公司,似乎沒能持續從“書包”里變出穩定的利潤來。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2010年左右,“電子書包”走入課堂的應用開始逐步得到研究并正式推廣。比如,漢王科技(002362,SZ)就與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簽訂《北京市科技計劃課題任務書》,2010年9月其收到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支付的“電子書包設備研制和應用項目”的專項補貼款600萬元。
2011年,教育部體制改革試點區項目——上海市虹口區教育局承擔的“電子書包”試點項目率先鋪開,全國多省市也逐步開始跟進,吸引大量企業參加,其中就包括一眾上市公司。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漢王科技、鳳凰傳媒(601928,SH)、中南傳媒(601098,SH)、時代出版(600551,SH)、中原傳媒(000719,SZ)、中文在線(300364,SZ)、中文傳媒(600373,SH)、南方傳媒(601900,SH)、新華文軒(601811,SH)等,都有相應的業務計劃。
但是,記者發現,在統計范圍內的上市公司,幾乎沒有一家的公告表示提出了軟硬件完備,并具有較大市場份額,形成知名品牌的“電子書包”產品。
最早的一批入局者,有的只是“蜻蜓點水”。
漢王科技2011年表示其子公司漢王智學對“電子書包”相關產品及系統的開發已趨于完成,正在進行測試,并開始組織相關生產事宜,急需后續資金投入,當年擬增資4000萬元,并依托漢王智學擬對外投資900萬元與鳳凰傳媒合作設立江蘇鳳凰科技有限公司,拓展“電子書包”等業務的市場。然而,此后江蘇鳳凰科技有限公司這一名稱再未出現在公告中。
2011年發布招股書的鳳凰傳媒當時表示,至2015年,“鳳凰電子書包”在江蘇省蘇南、蘇中、蘇北地區中小學在校生的覆蓋率預計將分別達到1.2%、1.1%和0.9%。考慮每年擁有“鳳凰電子書包”的離校學生人數后,預計2015年“鳳凰電子書包”可銷售5.27萬臺。如今,“鳳凰電子書包”在市場上仍“名不見經傳”,記者在互聯網上也較難搜尋到相關信息。
稍晚一點入場的南方傳媒2015年招股之時,提出跨網絡教育內容聚合服務平臺項目,項目目標之一是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子書包”研發、生產、運營基地。公告信息顯示,其就“電子書包”中小學教育云終端的研發與應用示范工程獲得了百萬元財政補助,但上述研發、生產、運營基地僅僅是在上市之初提及了一下。
“電子書包”產品其實頗為復雜,涉及軟硬件兩方面,方直科技2013年對話投資者時表示,“電子書包”真正的推進者應該是類似于聯想、華為這樣的硬件提供商。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發現,統計范圍內許多上市公司都因“電子書包”項目得到了百萬元級別的財政補貼。
雖然具備較強實力的上市公司在“電子書包”領域普遍沒有做大,但廣闊的早期市場還是不斷吸引著企業入局。
《廣東省教育信息化發展報告2015》統計:“就信息化教學模式而言,目前多數學校老師還在使用傳統的多媒體手段(如PPT)……基于網絡課程、基于開放中教育資源應用、基于云平臺、基于電子書包等移動終端的教學模式還未實現大規模普及(使用率不超過10%)。”
當時,廣東省基于“電子書包”等移動終端的教學模式只占5.16%。《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日采訪多位家長發現,雖然教育信息化如火如荼,仍有不少家長對“電子書包”聞所未聞,用PPT上課還是常態。
引用上述報道的三盛教育認為,信息化教學模式應用前景仍廣闊,其于2016年完成了一起并購,增加了智能教育裝備及服務業務,“電子書包”也是產品線之一。
此外,也有入局者策略失誤導致業務處境尷尬。
2015年,融捷股份(002192,SZ)與關聯方聯合投資設立蕪湖市融捷方舟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做“電子書包”終端產品的設計,年設計產能為300萬臺“電子書包”。2015年,融捷股份的“電子書包”賣出6.5萬臺,實現收入5835萬元,占上市公司總營收的25%,這在上市公司中格外顯眼。
然而,記者注意到,超過5000萬元的收入中的大部分可能來自關聯交易。融捷股份2015年三季報顯示:“董事會同意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基于滿足電子書包業務終端用戶的實際需求,向深圳市華訊方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訊方舟科技)銷售電子墨水屏、電子書包等產品,預計合計交易金額不超過人民幣5000萬元。”
其中,融捷股份控股股東融捷投資也持有華訊方舟科技的股份,華訊方舟科技為融捷股份關聯方。
2016年,公司電子書包業務生變。融捷股份表示,“電子書包”因上游供應及產業規劃問題,尚不能按計劃量產。當年融解股份只賣出1000臺,收入125萬元,直接導致上市公司凈利潤下滑。融捷股份調慢了建設進度,主要集中精力進行產品的研發設計和技術提升。
之后,“電子書包”從融捷股份財務報表的主營業務部分退出,2018年上半年,融捷股份表示智能電子書包項目尚未投產,柔性電子顯示屏及模組項目仍在進行基建,已完成部分設施建設。記者致電融捷股份欲了解設施建設進度,但或因系周末,截至發稿時未聯系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