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4 13:17:48
8月24日,央視新聞評論文章稱,天下苦“流量”久矣。從被擠對得無劇可演的中生代“戲骨”,到社交平臺上無孔不入的“打榜”,再到令人厭煩的“飯圈”互撕……近年來,流量至上的思維與現實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影視行業的生產規則。“流量明星”一躍躥上了行業食物鏈頂端,可不少人才不配位、德不配位,接連制造出“不背臺詞念數字”“三毛錢特效”“哥哥染個頭發也要上熱搜”等一幕幕荒誕的賽博奇觀,其中更不乏違法悖德者。事實證明,他們既擔不了引導社會風尚的道德責任,也扛不起增強文化軟實力的時代使命。
我們看到,在“流量指揮棒”下,優質演員、良心劇作的生存空間一定程度遭到擠壓,“天價片酬”屢禁不止,娛樂行業有步入急功近利泥淖的風險。可以說,經過數年“養蠱”,流量已成娛樂產業甚至互聯網注意力經濟的“通用貨幣”。有些資本更想方設法將數據轉化為商品。由此,“數據注水”已成行業公開的秘密,并衍生出專門制造數據的灰色產業鏈。唯流量是一股歪風,該剎一剎了。各大平臺首當其責,作為流量的載體和發酵地,一些平臺早已和“飯圈”文化深度捆綁。控評、“屠榜”等一系列荒誕操作,很大程度上都要依靠平臺技術實現。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