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1-02 14:27:46
每經編輯|畢陸名
11月1日晚間,正弦電氣(代碼SH688395,股價21.58元,市值18.56億元)發布公告稱,公司核心技術人員時新海因個人原因于近日向公司提出離職申請,并已辦理完成相關離職手續。時新海離職后將不再擔任公司任何職務。
據公告披露,時新海,男,1973年7月生,中國國籍,無境外永久居留權,碩士研究生學歷。1998年4月至2001年9月,任深圳市華為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師、變頻器測試室經理;2001年9月至2011年5月,歷任艾默生網絡能源有限公司變頻器測試室經理、通用變頻器項目部經理;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任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能源產品線產品管理部副部長;2012年6月至2021年10月,任公司產品管理部經理;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任武漢研發中心產品與方案規劃部經理;2021年11月至今,任公司產品經理。
截至本公告披露日,時新海直接持有公司41萬股股份。據正弦電氣2021年財報顯示,時新海當年從公司獲得的稅前報酬總額為34.83萬元。
據悉,時新海在職期間擔任公司產品經理職務,主要負責公司產品發展規劃、市場信息收集、產品技術評審等工作。目前已完成與公司研發團隊的工作交接,其離職不會對原有研發項目的進程造成不利影響。時新海在任職期間,參與研究并已獲授權的發明專利1項、外觀設計1項、實用新型2項。前述專利時新海均為非單一發明人且所有權均歸屬于公司或子公司,不存在涉及職務發明專利權屬糾紛或潛在糾紛,也不存在影響公司知識產權完整性的情況。截至公告披露日,公司未發現時新海有違反保密義務的情形。
目前,時新海負責的工作已完成交接,公司的生產經營、技術研發等工作均有序推進。時新海的離職不會對公司持續經營能力、研發實力、核心競爭力產生重大不利影響。截至2020年末、2021年末,公司研發人員數量分別為83人、95人,占公司員工總人數比例分別為20.54%、20.21%,研發人員數量保持穩定。時新海離職前后,公司核心技術人員具體情況如下:
截至公告披露日,時新海已完成與公司研發團隊的工作交接,公司現有各項研發項目有序推進。
正弦電氣于2022年10月27日披露三季報,公司2022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總收入2.68億元,同比下降25.9%;實現歸母凈利潤4238萬元,同比下降28.7%;每股收益為0.49元。
據公司官網介紹,自2003年成立以來,正弦電氣專注于工業自動化領域電機驅動和控制系統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以“自動化的生產與生活”為使命,持續向用戶提供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
圖片來源:公司官網截圖
公司于2021年4月29日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股價于當天創下41.62元新高,此后便一路震蕩下挫,截至發稿,暫報21.58元,距離最高點近“腰斬”。
需要警惕的是,近來科創板企業頻頻出現核心技術人員離職現象。據北京商報報道,經記者不完全統計,年內已有逾70股出現了核心技術人員離職的情況。上市不久就有核心工作人員離職是正常現象嗎?為何會出現核心技術人員離職的情況?商業專家產業空間研究院主任潮成林認為,上市公司核心技術人員離職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由于企業戰略、技術管理及發展方面,或是薪酬、股權激勵等方面與公司產生了分歧,也有可能是個人工作方向調整。
而在某業內人士看來,不排除一些上市公司為了上市,在上市前突擊找來一些科研人員搞技術攻關,靠著一個或者幾個技術謀求上市,成功后科研人員退出。對于這樣的上市公司,投資者應提高警惕。上述業內人士也指出,科創板公司多為技術密集型企業,核心技術人員對公司的影響力會更大。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北京商報、上市公司公告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500598480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