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久久一/一级**色/无遮无挡试看120秒动态图/韩剧热播网 - 一女三黑人4p免费视频

每日經濟新聞
推薦

每經網首頁 > 推薦 > 正文

炒股、寫書、拍電視……“著名股民”周梅森:主旋律要講好人的故事,不是神仙打架

每日經濟新聞 2022-11-25 18:03:21

◎從《人間正道》《絕對權力》,到《人民的名義》《人民的財產》,被稱為“中國政治小說第一人”的周梅森始終生活在創作一線。

◎“我在相當一段時間里研究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家,比如改革開放中、中國制造變革歷史中,出現的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在《大博弈》中都能找到影子。”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周梅森表示。

每經記者|畢媛媛    每經編輯|董興生    

一場激烈的國際股東大會上,孫和平跟全球各地的投資商探討關于北方機械廠上市后的挫折,尋求破局辦法。這是《大博弈》原本設定的開場。

《大博弈》初剪后,作為編劇和藝術總監的周梅森進行了審看。

《大博弈》編劇周梅森 圖片來源:出品方供圖

“不對。”看片過程中,周梅森反應過來,“如果用這場國際股東大會開場的話,觀劇的門檻太高,大部分觀眾被擋在場外了。”

周梅森找到出品方上海耀客,商量重新修改,前面整段全球股東大會的戲徹底拿掉,將劇由沉重的倒序改為正序:“從孫和平在東南亞賣老鼠藥,碰見槍戰開始,然后發現公司馬上就要倒閉而緊急上任”。

這就是真實的段落。從《人間正道》《絕對權力》,到《人民的名義》《人民的財產》,被稱為“中國政治小說第一人”的周梅森始終生活在創作一線。

早年,周梅森做過煤礦工人,在政府機關掛過職,后來又創辦實業,從過商。

“我在相當一段時間里研究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家,比如改革開放中、中國制造變革歷史中,出現的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在《大博弈》中都能找到影子。”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每經記者”或“NBD”)專訪時,周梅森表示。他曾經在與某重裝企業老板的交流中得知,公司困難時該老板遠赴東南亞市場,發現當地鼠患嚴重,從中國帶來的一點老鼠藥利潤甚至超過一臺小發動機。

《大博弈》劇照 圖片來源:出品方供圖

企業改制暗流涌動,三個年輕人為了各自的夢想持續博弈。《大博弈》是周梅森作品中難得的一部沒有“反派”的作品,但又具有強烈的“周梅森風格”。他是一位取材于人民的作家。

這部改編自周梅森同名小說的《大博弈》,于近日在東方衛視與浙江衛視聯播,騰訊視頻在線獨家播出,出品方是推出過《安家》《在一起》等多部現實主義題材劇集的耀客傳媒。周梅森透露,《大博弈》寫出來后,耀客傳媒第一時間看到,雙方達成一致意見,做出一部直面中國制造“這二十多年來走過的艱巨、復雜又悲壯的道路的電視劇”。

賣掉最后一只煤炭股,告別股市

周梅森的作品,擅長描寫復雜多樣的人性,對經濟大局的展現刻畫也細致入微。

他可以說是少有的因為炒股經歷而對資本市場、社會變局有著深刻理解的作家。鮮為人知的是,周梅森曾是江蘇省最早的10個大散戶之一,蘇童、葉兆言、黃蓓佳等作家都被他帶到資本市場當中。2005年,周梅森對金豐投資股權分置改革方案說不,公開發表了《致全國中小流通股東的公開信》,曾轟動一時。

正因為對多家企業和多位企業家都有過深入研究,《大博弈》中民營企業、國營企業、混合企業的創作立體起來了。不過,周梅森對每經記者表示,他在今年賣掉了最后一只煤炭B股,手里已經沒有股票。

NBD:《大博弈》并非你第一部影視化的作品,之前為何一直不做《大博弈》的影視化?

周梅森:《大博弈》的影視化比較困難,因為這部劇有技術門檻,前面部分關于重卡裝備企業的技術性問題很多,后面關于資本市場博弈的專業內容很多,高層政治對經濟的影響也有很多。

再者,企業家、民營企業、國營企業、股份制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之間由于各自的企業性質決定了他們博弈的層次、博弈的境界。(影視化)做起來就相當難。

《大博弈》劇照 圖片來源:出品方供圖

NBD:破產、上市、重組……《大博弈》中有不少專業的證券知識,如何讓這些專業知識更簡單易懂地被觀眾接受?

周梅森:我長期關注經濟社會發展,置身時代的建設之中,參與的事情特別多,領域也比較廣,如炒股,投資,拍電視。

在中國的股改過程中,在一些制造業企業的領域,我都有比較深入的參與。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我都在研究中國的企業和一個個企業家,比如很多在改革開放歷程中出現的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在《大博弈》中都能找到影子。一些大型企業例如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徐州重工,他們的故事和人物我都研究過。

另一個重要的立足點,就是我熱切地關注著我們這個時代的復雜劇烈變化。作為一個在場者,我會根據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一些痛點和熱點,在文學作品中發表我的意見,也是因為這樣,我的作品中,生活素材和題材都是用不完的,源泉也不會枯竭。

NBD:如何讓現實主義題材更真實、更落地?

周梅森:一定要接地氣,一定要生活化,一定要真實,一定要寫出一個時代的本質,寫出人物、人性的復雜性。主題宏大的題材,絕不能端著架子教育觀眾和讀者,絕不能狗血,絕不能懸浮。

主旋律故事要想講好,第一是要緊緊抓住這個時代的本質,第二是一定要講好關于人的故事,而不是神仙打架。我在寫《大博弈》的時候,還真的想到過《三國演義》,各有各的出發點和利益,最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NBD:作為曾經的著名散戶,你現在在資本市場還有布局嗎?

周梅森:我曾經在2005年是中國著名的散戶,中小股東的代表,在股改之前,我大概虧損了有幾百萬,一時引起了我的憤怒。

我當時對資本市場非常不滿,參加股改博弈,也引起了各路眼光的關注,被推到了這個聚光燈下。此后,我一直陸陸續續在資本市場,在股市上進行投資。

到目前為止,幾乎沒什么股票了。我可以透露一個小小的秘密,我在今年告別市場的最后一筆交易是賣了一個煤炭的B股,我持有這只股票大概兩年多,賺了一倍多,算是告別股市的最后一筆交易。

“我們有必要創作一些被市場冷落的工業題材”

從瀕臨破產的百年老廠,到擁有國際領先技術的創新型企業的轉型,《大博弈》直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企業走過的艱巨又悲壯的道路。

“中國制造幾十年來的崛起震驚了世界,改變了中華民族的面貌,這個不能不正視。”周梅森強調。作為文藝工作者,更有必要創作一些當下市場冷落了的工業題材、農業題材。

孫和平、劉必定、楊柳,劇中三人的設定,既是亦師亦友的老同學,又是為了各自制造業夢想拼一個“你死我活”的競爭對手。

《大博弈》劇照 圖片來源:出品方供圖

NBD:從創作角度而言,你當初為何寫《大博弈》這樣一個故事,想表達的精神是什么?

周梅森:《大博弈》有別于《人民的名義》《人民的財產》,它直面中國制造這二十多年來走過的艱巨、復雜又悲壯的道路。中國制造幾十年來的崛起震驚了世界,改變了中華民族的面貌,這個不能不正視。

很多人講,工業題材、農業題材沒人看,我覺得我們國家還是以農民、工人為主,他們是我們的基礎,文藝工作者有必要、有義務為他們做些事情。這些年,這類作品太少了,我就是要做這樣的嘗試。

NBD:操作《大博弈》影視化,你覺得具體的難點是什么?最后是怎么解決的?

周梅森:一方面,我力求要做出時代的高度和深度,要寫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另一方面,又要讓最廣大的觀眾和讀者進入我的作品,能夠接受我的作品,難點在這里。

比如說,本來這部劇是以一場國際股東大會開場的,開場的前五分鐘到七分鐘,是孫和平和全球各地投資商關于“北機”上市后的一場討論。整部劇是倒敘的形式,戲拍完以后,我在審看的過程中覺得不對,如果這樣的話,觀劇門檻太高,把大部分的觀眾擋在場外了。

我當時就和出品方商量,把前面的關于全球股東大會的戲拿掉,從倒序改為正序,從在東南亞抓老鼠開始。《大博弈》用一個非常生活化的方式體現了處于逆境的孫和平如何逆風飛揚,人物形象和觀眾也就拉近了。

NBD:《大博弈》的風格與你以往的作品不太一樣,里面也沒有所謂的好人與壞人?

周梅森:北機廠的故事就是一部時代變遷史。孫和平、楊柳、劉必定隨著時代的變遷發展而博弈出了各自精彩的人生,創造了中國制造的輝煌。

孫和平、楊柳、劉必定這三個角色,我把它設計為大學時代的老同學。這三個人物代表三種不同的人格和類型,他們沒有一個是壞人,他們都是大時代下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有理想有抱負的人物寫照。同時他們可以為了自己的理想,為了自己的制造業、制造夢,拼一個你死我活。好人之間并不是沒有矛盾,有時候矛盾還是相當尖銳的。

他們最讓我喜歡的精神,就是英雄主義、奮斗精神,逆風翻盤,不承認失敗,不甘心于失敗。在復雜的人性和歷史的轉軌期,他們最大可能發揮了自己人格、人性的潛力。

“《人民的名義》并沒有走到時代前面,僅僅只是追上了時代”

2017年,由周梅森編劇、李路執導的《人民的名義》創造了收視神話,打破近十年國內電視劇的收視紀錄,周梅森也被評價為“中國政治小說第一人”。

周梅森做過礦工,掛職過政府機關,從過商,在每日生活變化的點滴中感知創作細節。他強調,《人民的名義》并沒有走到時代的前面,僅僅只是追上了時代。

周梅森創作的小說均已影視化改編,他也證明了主旋律可以被觀眾評價為“精彩”和“好看”。時至今日,周梅森依舊堅持每日創作3000字以上,讓自己保持在高漲的創作熱情中。

NBD:與小說相比,電視劇《大博弈》做了哪些改動?

周梅森:小說可以寫得更深入一些。在電視劇中,孫和平有一個非常圓滿的結局,小說里的結尾實際是他面臨了一個新的危險處境。

NBD:《人民的名義》曾創造了收視神話,你也被稱為“中國政治小說第一人”。回過頭看,你是如何創作出多部經典又好看的作品的?

周梅森:在早年間,機緣巧合下我在政府機關有過一段掛職經歷,我了解了體制內的工作流程,了解了權力帶給一個人的影響,對人的侵蝕,這些對于我之后當代題材小說的寫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創作對我來說是件十分愉快的事,每天從事不同的創造,從不重復。我從十幾歲寫到今天,就沒覺得有什么困難。

圖片來源:《人民的名義》官方微博

NBD:在創作《人民的名義》前,你曾封筆10年。在創作中,你的標準和原則是什么?你現在所關注的,想要創作的又是什么?

周梅森:《人民的名義》并沒有走到時代的前面,我所做的也僅僅只是追上了時代。但它也恰恰證明了文學必須要在場,應該對現實生活有認識、有思索、有反應。長期以來,我一直都在堅持這樣的寫作,不管這樣的寫作是否被認為落伍、老套,我都頑強地堅守著現實主義文學陣地,頑強地堅守著對現實的思考,對時代變化的觀察、積累。

寫作精神不變,變化的是時代是內容。我為什么20多年能一直寫下去不重復?最重要的是因為我的生活每天都在變。我希望市場能夠接受我一次又一次的變化。

NBD:你接下去的工作計劃是什么?

周梅森:我目前在寫一部政法整頓題材的作品,已經創作有半年了,這部作品暫定名是《刀刃向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電視劇 文化傳媒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