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融媒體中心 2025-08-27 21:10:01
“水還在漲,但還沒到1200米的高限。”
“嗯,我家灣邊上最后那片玉米地該收了。”
……
8月21日,站在田埂上,兩位村民你一句我一句,言語中透著輕松。
這里是四川省攀枝花市鹽邊縣惠民鎮新林村。
新林村坐落在二灘庫區,村里有一片約300畝的土地,地里栽種的農作物收成時間有些特別:除了順應“天時”,更得應和“水利”——二灘庫區的水位,直接牽動著這片土地的農事節奏。水位一旦漲到1200米,整片土地便會被淹沒。因此,每年只有大約半年時間,這片土地能從水中“探出頭來”。
二灘庫區清澈的水域
盡管耕種期只有半年,但它仍能產生約300萬元的產值。可誰能想到,在2017年之前,這里還只是一處毫無價值的“垃圾場”。
8月17日至21日,記者在新林村進行了為期五天的蹲點采訪,深入了解這片土地如何從垃圾堆中“舀”出300萬元產值的故事。
“回水灣”的困擾
新林村并不大,全村幅員面積24.2平方公里。若是以60公里/小時的車速穿行,不到半小時就能從村頭駛至村尾。但就是這樣一個小村落,卻肩負著不小的水生態環境保護責任。
發源自云南省華坪縣的烏木河穿村而過,在與二灘庫區相匯時,形成了一處“回水灣”。
新林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李杰,也是村級河長,他負責巡查的水域面積約0.22平方公里。這處“回水灣”,就是其核心區域。“回水灣”的水質,不僅直接影響二灘庫區與雅礱江,也關系著金沙江和長江的水生態環境。
二灘庫區水域四通八達。
8月18日,雷聲隆隆,雨水將至。悶熱的氣流與涼爽的河風交織,李杰帶著記者踏上巡河之路。在無人機的鏡頭里,這里的地形宛如一個巨大的“丫”字:一“豎”就是烏木河,另兩筆則與二灘庫區水域相連。
“‘垃圾場’的形成,就跟這個地形有關。”李杰說,2017年以前,每年主汛期,洶涌的烏木河水總會卷著大量枯枝敗葉、白色垃圾從上游沖入“回水灣”。水位上漲時,漂浮物也會從下游的二灘庫區水域倒灌進來。待汛期結束、水位回落,垃圾就會滯留在露出水面的約300畝灘涂上。經烈日曝曬,河風一吹,腐臭味彌漫庫區沿線。
那時候,村民們都說,每次汛期結束,“回水灣”都要“生一場大病”。
“土藥方”的療效
“回水灣”的病,拖不得。
可怎么治?上下游都有垃圾,河道就一個走向,汛期每年都來……新林村的黨員干部只要坐在一起,討論的話題多半集中在如何為“回水灣”開出一劑有效的“藥方”。
在二灘庫區隨處可見“大保護”的影響力
2016年3月,《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發布,確定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定位——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一場事關長江經濟帶健康發展的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全面展開,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
2016年底,攀枝花市全面取消二灘庫區網箱養魚,鹽邊縣攜手云南省寧蒗縣、華坪縣,跨省重拳打擊各類涉河(湖)違法行為。
“上游水清,下游就能‘治’!”2017年,新林村為“回水灣”開出了自己的“土藥方”:全村一起上,人力清理垃圾。
“這個方子聽起來‘土’,沒啥高科技,但長期堅持就有‘療效’。”李杰回憶道,那時候,黨員干部帶頭,群眾積極參與,大家駕駛著鐵皮船進入“回水灣”,用自制的網兜舀起漂浮在水面上的垃圾,一次能出動20多條船、近百人參加。
一年又一年,憑著一股韌勁,新林村人守護住了母親河。在近10年的時間里,全村黨員干部群眾用雙手“舀”起了數百噸垃圾。
“回水灣”悄然蝶變:從最初出動數十條船都裝得滿滿的,到現在只需一兩條船尋找零散垃圾,曾經的“垃圾場”早已變身良田——每年3月至8月,村民在這里套種西瓜和玉米。2024年,西瓜畝產7000斤,玉米畝產1500斤,按市場價計,畝產產值約1.1萬元,總產值約330萬元。
村民們都說,這“土藥方”帶來了雙重療效,既能“治病”,還能增收;既治好了河,也富了民。
“新村民”的青睞
“病”治好了,母親河回饋給新林村的是兩岸青山、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白鷺翩躚。
從2018年起,每年9月至次年2月,總有一批白鷺如期來到新林村。最初只有寥寥數只,去年已超過300只,它們成為備受村民喜愛的“新村民”。
對于白鷺在新林村“安家”的原因,大家各有看法:有的說生態變好了,有的說水里魚蝦多了。但大家的共識是:這些“新村民”正是新林村寶貴的文旅資源。
“為迎接‘新村民’,去年鎮里專門修建了這條彩虹棧道,從新林村一直連通到興隆村。”8月19日上午,惠民鎮黨委副書記鮮鈺彬帶著記者沿棧道邊走邊介紹,4公里長的彩虹棧道成為最佳觀鳥點,可以讓游客“拍照更出片”。
新林村壩子組村民田景超看好鄉村旅游前景,成為村里投資三產“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去年,他叫回在城里做廚師的兒子,投入180萬元,依托自家桑園和宅基地,建起集餐飲、住宿、休閑于一體的民宿。
手抱桑葉,新林村村民李平暢滿是喜悅。
8月21日正午,細雨紛飛,桑林掩映間,田景超家的四合院外停滿了車輛。一天迎來六桌客人,全家人忙得腳不沾地,臉上卻洋溢著喜悅。
細雨漸歇,遠山云霧未散,兩三只白鷺掠過二灘庫區水面,飛向更遠的深林。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