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久久一/一级**色/无遮无挡试看120秒动态图/韩剧热播网 - 一女三黑人4p免费视频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直擊2025 Inclusion·外灘大會見解論壇丨聚焦 “科技—產業—金融” 新三角循環,共建科技金融新生態

2025-09-14 22:30:14

9月12日,“2025 Inclusion·外灘大會見解論壇”在上海舉行,主題為“科技金融助力新三角循環”。業內專家共話科技金融,強調其對中國科創的重要性。部分嘉賓認為傳統金融機構需革新以適應科創企業,助力成果轉化。論壇還探討了如何打造科技創新的金融生態體系,建議發揮各資金方長處,強化協同共建。

每經記者|宋欽章    每經編輯|張益銘    

9月12日上午,以“讓新技術不再‘等風來’:科技金融助力新三角循環”為主題,由每日經濟新聞與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聯合主辦的“2025 Inclusion·外灘大會見解論壇”在上海黃浦世博園區舉行。

2023年10月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其中科技金融位居首位。與此同時,“科技—產業—金融”的新三角循環,不僅是提升資源配置的一個有效途徑,更是科技創新、產業進步和金融發展之間的相互統籌、相互融合的新范式。

本次論壇上,業內頂尖專家、學者和行業領袖,以思想火花點燃創新火種,引金融“活水”澆灌科技未來,通過深度對話與智慧碰撞,共同擘畫一幅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賦能百業振興的宏偉藍圖。

圖片來源:主辦方

科技創新離不開金融的支持

“在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度融合的當下,全球創新格局加速重構,中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邁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通‘科技—產業—金融’三者之間的良性循環,不僅僅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更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在致辭環節,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黨委書記、上海交通大學長聘教授、上海市行為科學學會會長張新安表示。

在主旨演講環節,中國工程院院士、輕合金精密成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學原副校長丁文江指出,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邁入了新階段,過去依賴技術上的跟隨模仿和引進消化吸收的模式已到了拐點。在模仿和引進的土壤之上,孕育出真正的科技創新并非易事,然而中國的新質生產力正在持續涌現。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文江 圖片來源:主辦方

在他看來,未來的中國科創迫切需要向追求硬科技、硬技術和高質量的方向邁進,這背后離不開科技金融的支持。“未來的中國科創,是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融合的標志是消除二鏈間的界面,融合的基礎是高質量科技供給,關鍵是企業為主體,途徑是成果轉化。世界一流企業靠融合科創而成,融合科創因人才、金融、環境而興。”

談到科技創新,人工智能是近幾年逃不開的話題。知名金融投資人、連續創業家、暢銷書《逃不開的經濟周期》《超智能與未來》作者、Red Herring全球百強創業家拉斯·特維德在現場表示,展望2040年,基于對不同發展趨勢進行推演的結論,AI(人工智能)將達到人類智力水平的十萬倍,量子計算機將承擔全球10%的計算任務。

“我們有一個預測,到2050年,全球將有40億臺由人工智能驅動的機器。由于它們的工作效率比人類高得多,我認為全球可衡量GDP(國內生產總值)中約80%將由機器人創造,而非人類。因為制造一個機器人只需一天,而培養一個人平均需要22年才能全職進入勞動力市場。”拉斯·特維德表示。

傳統金融機構需主動適應科創企業特性

如何更好構建科技金融生態?現場嘉賓各抒己見,觀點互相碰撞。部分嘉賓認為,傳統金融機構需要自我革新,主動適應科創企業特性,助力科技成果轉化。

在我國,商業銀行仍然是企業融資資金供給的“大血管”。在譜寫科技金融大文章方面,銀行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上海銀行副行長俞敏華表示,科技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離不開科學家、企業家和金融家的互相協同。商業銀行作為金融家的角色,其風險偏好與創新企業之間存在一定不匹配。因此,銀行必須要進行自我革新。

他進一步表示,為實現金融助力科技成果轉化,商業銀行需要重塑兩個邏輯。一是重塑科技企業風險評價邏輯,從“看過去”轉向“看未來”。“貸前,我們要看賽道、看團隊、看技術、看市場、看估值;貸中,我們要以股性的思維去創設金融產品;貸后,我們要以股東的身份來參與企業項目貸后管理。”

二是重塑科技金融風險收益平衡邏輯,從“利差覆蓋”到“價值創造、長遠戰略孵化”。“過去,銀行以單筆業務進行考核,但PE/VC(私募股權投資/風險投資)其實是以一個基金整體去平衡投資收益的,所以商業銀行需要打破傳統概念,拉長考核周期。”

論壇上,時的科技副總裁蔡路杰分享道,其所在公司專注于低空載人飛行器,在研發階段對資金的需求非常大。“在2021年創立到現在,我們一共進行了七輪融資,這一路都是風險資本和金融服務公司陪伴我們一起成長。”

他在現場分享了兩個低空載人飛行器的潛力應用場景:首先,中國擁有眾多城市集群,比如長三角、珠三角,這些區域迫切需要縮短居住與工作半徑;其次,中國眾多的5A級旅游景區,目前若想空中游覽,通常只能依賴直升機等昂貴的交通工具,而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有望將成本降至直升機的1/10左右。

科技金融生態需要各資金方協同共建

“科技—產業—金融”的新三角循環,不僅是提升資源配置的一個有效途徑,更是科技創新、產業進步和金融發展之間的相互統籌、相互融合的新范式。

在此大變革之下,科技公司究竟對金融服務有何種訴求?金融機構如何突破傳統間接融資框架的束縛,利用內外部生態的延展來實現更有效的科技金融服務?一場“如何打造為科技創新而生的金融生態體系”的圓桌對話揭曉了答案。

圓桌對話 圖片來源:主辦方

平安產險個人平臺研發團隊總經理鄧校鋒認為,科創企業主要面臨研發與運營環節的過程風險,以及成果轉化與市場成效的結果風險這兩類風險。保險可重點聚焦這兩類風險保障,服務科創企業早期發展。

他以平安產險為例,介紹了兩種保險產品:一是“科研費用損失保險”,主要覆蓋因關鍵人員流失或意外、關鍵研發設備因意外事故、自然災害或人為操作損壞等帶來的風險,通過及時賠付幫助企業快速補充資金,恢復研發進程,保障科技創新周期的順利推進;二是“知識產權保險”,涵蓋知識產權被侵犯、技術剽竊、海外侵權糾紛等多種場景,為企業承擔相關法律調查費用以及因侵權導致的直接經濟損失。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EED項目學術主任及執行主任、科創金融學科建設帶頭人蔣展表示,每種資金的屬性和能力是不一樣的,她建議充分發揮各種資金的長處,比如充分利用市場化股權資金的選股能力,又充分發揮銀行資金的低成本屬性,同時發揮險資的長周期和保障雙重屬性,這才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星展中國新經濟銀行部暨汽車、通用行業負責人、執行董事張涵量認為,銀行與風投本來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資金供給群體。銀行的大部分資金來源于儲戶,保障儲戶資金安全并給予合理利息,是銀行的重要責任,儲戶的風險偏好這就決定了銀行的基本風險偏好。傳統意義上,完全利用銀行資金渠道投早投小,其本身就存在矛盾。

他進一步指出,這并不意味著銀行在科技企業的初創階段就無能為力。實際上,銀行擁有豐富的客戶和合作伙伴資源優勢,能夠將這些商業資源和金融資源介紹給初創公司。

上海交通大學未來產業母基金投資委員會委員、交大資產管理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菡源資產合伙人丁鋼表示,風險投資基金是天然的耐心資本,但中國風投行業每年活躍的投資額大約在1萬億元左右,占GDP的比重約為1%,相比美國的4%仍顯不足。他呼吁保險資金、銀行資金等“大血管”向風投行業這一“毛細血管”注入更多“血液”,從而增強耐心資本的撬動作用。

“銀行的科研調研能力雖然沒有辦法完全做到與投資人一樣,但是我們可以互相借力。我們就觀察投資人他們怎么看,學習投行和投資人的思維模式,在這個過程當中,外資銀行可以通過一些結構化的融資方式、出海通道以及跨境金融的方式參與其中。”“其實這樣的方法挺多的,比如我們還可以與保險合作,大家能夠互相借力把這個生態圈做起來,實現共贏。”張涵量表示。

鄧校鋒指出,未來保險可以探索銀保聯動、政保聯動等模式,強化科技金融生態構建。例如,保險可進一步充分發揮保障屬性,為科創企業研發費用損失、知識產權等提供保障,助力企業穩健經營;可將企業投保的保險產品的保障范圍及額度,與銀行貸款的額度及利率動態掛鉤,以此優化此前銀保聯動不足的問題。

封面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